台日戏剧首度长期合作计画 打破语言文化隔阂
由台日戏剧团队共同发起的「交换手札计画」,今年选择《一九八四》做为故事设定,并加入《三姐妹》文本,将故事场景设定在近未来的战后,世界已无政府组织,而改由三大企业所重新组成。
莎妹剧团《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12/29-30 19:30 12/30-31 14:30
台北 水源剧场
INFO www.facebook.com/swsg95
由台湾「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日本「第七剧场」与「三重县综合文化中心」共同发起的「交换手札计画」,经过第一年的磨合后,王嘉明与鸣海康平两位主要创作者决定跳脱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框架,转而在观察台日两地的各种社会现象后,选择英国作家乔治・欧威尔的著名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做为全新的故事设定,并由王嘉明加入契科夫《三姐妹》文本,将故事场景设定在近未来的战后,世界已无政府组织,而改由三大企业所重新组成,本周末於台北水源剧场演出。
「交换手札计画」核心概念在於让活跃於台湾、日本的两个团队,透过连续三年的合作,交换导演手法与概念,甚至演员或设计来完成崭新作品,期待藉由这样的方式,在第三年共同完成一个可以跨越国界的戏剧作品。本计画第一年(二○一六年)名称为「杜斯妥也夫斯基计画」,合作中双方各交换一位演员,分别由莎妹剧团王嘉明导演《地下室手记》及「第七剧场」鸣海康平导演《罪与罚》两出改编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短篇小说的作品,在台湾台南原生剧场及日本三重县文化会馆演出。
对於第二年(二○一七年)的制作之所以发展成《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这个作品,王嘉明表示,两位导演在找寻主题文本时,最后在讨论名单中留下的正是《一九八四》与《三姐妹》;於是,他索性提出,不如把这两个文本结合在一起?初次挑战契科夫的王嘉明认为,《一九八四》中提及的监视与言论控制跟当代社会的关联性很深,而《三姐妹》故事中探讨的家庭观与人际之间的束缚,也是现今持续被讨论的议题。但在技术上,即使在主题上有契合的部分,本次将两个剧本改写在一起仍是编剧过程中相当大的挑战。
来自台湾与日本的两个剧团,在发展至第二年的合作也产生了不少有趣的化学反应。鸣海康平表示,原本无法理解彼此语言的两组人马,竟然在这样工作过程中,导演与导演、演员与演员,竟然可以在剧场中理解彼此想做的事情,这是非常有趣的部分,「在现实生活里,即使会讲相同语言的人们要彼此沟通也很是困难。或者可以说,我们因为原本都习惯与相同语言的人进行对话,反而麻痹了『沟通』这件事原本就是如此困难的感受。」
鸣海康平说,透过这次台日合作计画,参与团队们皆回到人类最初的状态,思考怎么越过语言,直接理解对方的心情,「人与人之间,不同世界的族群,会想要相互理解、相互得到认同,这是人类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呼应了本次作品的主题。」他认为王嘉明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在原本《一九八四》充满监视的世界里,放入三姐妹一家子,而在这样紧密又彼此依赖的屋檐下,究竟什么是互相理解,什么又会是自由?三姐妹一家人,是否能够抵达他们理想中的莫斯科,或者终究只能受困於《一九八四》中的「一○一室」呢?
今年演出,除台湾「莎妹剧团」与日本「第七剧场」外,也新加入了日本著名现代戏剧圣地――静冈SPAC艺术剧场的演员永井健二共同合作,十一月已在日本三重县文化会馆演出,受到专业人士一致好评。由於本计画是日本近年首度与台湾剧团长期的合作计画,因此受到各地瞩目,除了惊艳於台湾高度的艺术水准外,也越来越多人想加入「交换手札」的行列。第三年的作品更在创作前即受邀於二○一九年春季在日本三重县文化会馆与金泽「21世纪美术馆」演出,为台湾与日本的剧场交流开启崭新的一页。三年国际合作计画的最后一年则预计於二○一八年於台北云门剧场发表。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7年12月号「即将上场」〈王嘉明与鸣海康平《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无所不在的监视〉;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