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戲劇首度長期合作計畫 打破語言文化隔閡
由台日戲劇團隊共同發起的「交換手札計畫」,今年選擇《一九八四》做為故事設定,並加入《三姐妹》文本,將故事場景設定在近未來的戰後,世界已無政府組織,而改由三大企業所重新組成。
莎妹劇團《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12/29-30 19:30 12/30-31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www.facebook.com/swsg95
由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日本「第七劇場」與「三重縣綜合文化中心」共同發起的「交換手札計畫」,經過第一年的磨合後,王嘉明與鳴海康平兩位主要創作者決定跳脫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框架,轉而在觀察台日兩地的各種社會現象後,選擇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著名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做為全新的故事設定,並由王嘉明加入契科夫《三姐妹》文本,將故事場景設定在近未來的戰後,世界已無政府組織,而改由三大企業所重新組成,本週末於台北水源劇場演出。
「交換手札計畫」核心概念在於讓活躍於台灣、日本的兩個團隊,透過連續三年的合作,交換導演手法與概念,甚至演員或設計來完成嶄新作品,期待藉由這樣的方式,在第三年共同完成一個可以跨越國界的戲劇作品。本計畫第一年(二○一六年)名稱為「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合作中雙方各交換一位演員,分別由莎妹劇團王嘉明導演《地下室手記》及「第七劇場」鳴海康平導演《罪與罰》兩齣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短篇小說的作品,在台灣台南原生劇場及日本三重縣文化會館演出。
對於第二年(二○一七年)的製作之所以發展成《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這個作品,王嘉明表示,兩位導演在找尋主題文本時,最後在討論名單中留下的正是《一九八四》與《三姐妹》;於是,他索性提出,不如把這兩個文本結合在一起?初次挑戰契科夫的王嘉明認為,《一九八四》中提及的監視與言論控制跟當代社會的關聯性很深,而《三姐妹》故事中探討的家庭觀與人際之間的束縛,也是現今持續被討論的議題。但在技術上,即使在主題上有契合的部分,本次將兩個劇本改寫在一起仍是編劇過程中相當大的挑戰。
來自台灣與日本的兩個劇團,在發展至第二年的合作也產生了不少有趣的化學反應。鳴海康平表示,原本無法理解彼此語言的兩組人馬,竟然在這樣工作過程中,導演與導演、演員與演員,竟然可以在劇場中理解彼此想做的事情,這是非常有趣的部分,「在現實生活裡,即使會講相同語言的人們要彼此溝通也很是困難。或者可以說,我們因為原本都習慣與相同語言的人進行對話,反而麻痺了『溝通』這件事原本就是如此困難的感受。」
鳴海康平說,透過這次台日合作計畫,參與團隊們皆回到人類最初的狀態,思考怎麼越過語言,直接理解對方的心情,「人與人之間,不同世界的族群,會想要相互理解、相互得到認同,這是人類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呼應了本次作品的主題。」他認為王嘉明寫了一個很好的劇本,在原本《一九八四》充滿監視的世界裡,放入三姐妹一家子,而在這樣緊密又彼此依賴的屋簷下,究竟什麼是互相理解,什麼又會是自由?三姐妹一家人,是否能夠抵達他們理想中的莫斯科,或者終究只能受困於《一九八四》中的「一○一室」呢?
今年演出,除台灣「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外,也新加入了日本著名現代戲劇聖地──靜岡SPAC藝術劇場的演員永井健二共同合作,十一月已在日本三重縣文化會館演出,受到專業人士一致好評。由於本計畫是日本近年首度與台灣劇團長期的合作計畫,因此受到各地矚目,除了驚豔於台灣高度的藝術水準外,也越來越多人想加入「交換手札」的行列。第三年的作品更在創作前即受邀於二○一九年春季在日本三重縣文化會館與金澤「21世紀美術館」演出,為台灣與日本的劇場交流開啟嶄新的一頁。三年國際合作計畫的最後一年則預計於二○一八年於台北雲門劇場發表。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12月號「即將上場」〈王嘉明與鳴海康平《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無所不在的監視〉;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