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现代神话《餐桌上的神话学》 他者眼光的自我凝视

《餐桌上的神话学》中间放置巨大餐桌,上方会有投影,演员则一边讲故事,一边创造出微型的景观、声响等视听元素。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由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制作、2017两厅院驻馆艺术家Baboo执导的《餐桌上的神话学》,本周带著观众一同与亚洲艺术家们,品尝他们从家乡带来的「神话」料理,用故事接力方式,带领观众感受属於亚洲的现代神话魅力。

2019TIFA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餐桌上的神话学》

3/1-2  19:30  3/2-3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由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制作、2017两厅院驻馆艺术家Baboo执导的《餐桌上的神话学》,本周带著观众一同与亚洲艺术家们,品尝他们从家乡带来的「神话」料理,用故事接力方式,带领观众感受属於亚洲的现代神话魅力。

《餐桌上的神话学》创作想法起源於Baboo在纽约林肯中心参加为期三周的工作坊,齐聚了世界各国导演一同交流,在工作坊中,Baboo挑选了美国剧作家Mary Zimmerman改写的荷马史诗《奥德赛》The Odyssey作为片段呈现,并从原先以英雄奥德赛的观点,改由其他角色接力述说,用他者的观点,重述这个故事的其他面向。

这个有趣的观点与想法在《餐桌上的神话学》得到更深入的发挥,本制作邀请了印度、菲律宾、日本、韩国及台湾等亚洲五国,七位包括演员、编舞家、视觉、录像或行为艺术家等创作者,於餐桌前聚首,共同进行一场关於「神话」的餐叙。

「我们台湾真的对其他亚洲国家不熟悉,反而对欧美等相关文化更为了解。」Baboo说。因此,在这次创作中,他发现我们与其他亚洲的艺术家共通且熟悉的文化记忆,无非是莎士比亚、毕卡索、梵谷或是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反而亚洲各国对彼此的文化了解甚少,「亚洲」这个概念是否为西方观点,「亚洲」并非真正的「亚洲」。他非常希望透过这个作品,让台湾观众往内看,一个向内检视的旅程,用彼此的神话与经验,交织成属於亚洲自我的凝视。

《餐桌上的神话学》把观众席设在两侧,中间放置巨大餐桌,上方会有投影,演员一边讲故事,一边利用桌上的刀叉碗盘、酒杯器皿、各式调味料,创造出微型的景观、声响等视听元素。全剧也从《奥德赛》的故事接力开始,之后再把神话故事拆解成七个篇章,以七个主题,包括「英雄」、「女性」、「他者」、「变形」、「政治」、「正义」及「家园」,用集体创作方式,让演员从这些「关键字」中导入自我的成长经验、文化背景、个人观点,演员与观众将从这些演员的彼此问答、辩证及叙述,扩散成更为广泛的国族、地域、家园和当代亚洲社会。

在剧中,每个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员会以其角色背景及背后,不管是角色或是演员本身与这个议题的投射与对应,开始讲述属於他的神话故事。比方「英雄」部分,韩国演员Hyung Seok Jeon除了以他扮演的角色:奥德赛的儿子铁拉马库斯(Telemachus)发言,他是英雄的儿子,但永远不可能成为英雄,於是故事讲述他是如何逃离父亲期待,但最终还是发现他最像的还是父亲,而对应到演员本身,他父亲是一位教授,他也会陈述他与教授父亲之间又爱又恨的关系。又比方来自印度的演员Sharanya Ramprakash,在这个部分讲述关於她祖父的故事,她一直认为祖父是个不折不扣英雄,但最后她才发现,一直支持她祖父的祖母才真正是一个英雄。因此,每个篇章都是同一个主题的故事接力,用不同角度,不只讲述故事本身,更可以透过这样方式,了解每个国家文化背景。

Baboo形容:「为何现代人还需要去阅读神话,了解神话?因为,神话就像是一个座标,一个依据,我们更清楚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对应,神话如同现代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原型。」《餐桌上的神话学》将从他者的凝视到自我文化的探索,挖掘出属於亚洲,属於现代的寓言。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9年1月号艺活志专题「我吃,故我演—当食物遇上表演艺术」〈餐桌上的神话故事 微观亚洲的现代化旅程 以小物件解构大神话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餐桌上的神话学》〉;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