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現代神話《餐桌上的神話學》 他者眼光的自我凝視

《餐桌上的神話學》中間放置巨大餐桌,上方會有投影,演員則一邊講故事,一邊創造出微型的景觀、聲響等視聽元素。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製作、2017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執導的《餐桌上的神話學》,本週帶著觀眾一同與亞洲藝術家們,品嘗他們從家鄉帶來的「神話」料理,用故事接力方式,帶領觀眾感受屬於亞洲的現代神話魅力。

2019TIFA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

3/1-2  19:30  3/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製作、2017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執導的《餐桌上的神話學》,本週帶著觀眾一同與亞洲藝術家們,品嘗他們從家鄉帶來的「神話」料理,用故事接力方式,帶領觀眾感受屬於亞洲的現代神話魅力。

《餐桌上的神話學》創作想法起源於Baboo在紐約林肯中心參加為期三週的工作坊,齊聚了世界各國導演一同交流,在工作坊中,Baboo挑選了美國劇作家Mary Zimmerman改寫的荷馬史詩《奧德賽》The Odyssey作為片段呈現,並從原先以英雄奧德賽的觀點,改由其他角色接力述說,用他者的觀點,重述這個故事的其他面向。

這個有趣的觀點與想法在《餐桌上的神話學》得到更深入的發揮,本製作邀請了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及台灣等亞洲五國,七位包括演員、編舞家、視覺、錄像或行為藝術家等創作者,於餐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

「我們台灣真的對其他亞洲國家不熟悉,反而對歐美等相關文化更為了解。」Baboo說。因此,在這次創作中,他發現我們與其他亞洲的藝術家共通且熟悉的文化記憶,無非是莎士比亞、畢卡索、梵谷或是貝多芬等西方經典,反而亞洲各國對彼此的文化了解甚少,「亞洲」這個概念是否為西方觀點,「亞洲」並非真正的「亞洲」。他非常希望透過這個作品,讓台灣觀眾往內看,一個向內檢視的旅程,用彼此的神話與經驗,交織成屬於亞洲自我的凝視。

《餐桌上的神話學》把觀眾席設在兩側,中間放置巨大餐桌,上方會有投影,演員一邊講故事,一邊利用桌上的刀叉碗盤、酒杯器皿、各式調味料,創造出微型的景觀、聲響等視聽元素。全劇也從《奧德賽》的故事接力開始,之後再把神話故事拆解成七個篇章,以七個主題,包括「英雄」、「女性」、「他者」、「變形」、「政治」、「正義」及「家園」,用集體創作方式,讓演員從這些「關鍵字」中導入自我的成長經驗、文化背景、個人觀點,演員與觀眾將從這些演員的彼此問答、辯證及敘述,擴散成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在劇中,每個演員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員會以其角色背景及背後,不管是角色或是演員本身與這個議題的投射與對應,開始講述屬於他的神話故事。比方「英雄」部分,韓國演員Hyung Seok Jeon除了以他扮演的角色:奧德賽的兒子鐵拉馬庫斯(Telemachus)發言,他是英雄的兒子,但永遠不可能成為英雄,於是故事講述他是如何逃離父親期待,但最終還是發現他最像的還是父親,而對應到演員本身,他父親是一位教授,他也會陳述他與教授父親之間又愛又恨的關係。又比方來自印度的演員Sharanya Ramprakash,在這個部分講述關於她祖父的故事,她一直認為祖父是個不折不扣英雄,但最後她才發現,一直支持她祖父的祖母才真正是一個英雄。因此,每個篇章都是同一個主題的故事接力,用不同角度,不只講述故事本身,更可以透過這樣方式,了解每個國家文化背景。

Baboo形容:「為何現代人還需要去閱讀神話,了解神話?因為,神話就像是一個座標,一個依據,我們更清楚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及人與人之間的對應,神話如同現代社會中各種關係的原型。」《餐桌上的神話學》將從他者的凝視到自我文化的探索,挖掘出屬於亞洲,屬於現代的寓言。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9年1月號藝活誌專題「我吃,故我演—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以小物件解構大神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餐桌上的神話學》〉;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