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一) Feature
认同、追溯与回归,竹篱笆外的第二个春天 眷村与电影
从李佑宁的《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竹篱笆外的春天》,陈坤厚的《小毕的故事》,虞戡平轰动一时的《搭错车》,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近期多部以纪录片形式留下眷村记忆的作品,可以看出,眷村电影由外而内的变化,其实反映著每个时代、每个人对於眷村和族群的不同认知。透过回顾,这些自眷村成长的创作者们,才有了解他人,也明白自己的可能。
《PAR表演艺术》 第192期 / 2008年12月号
从李佑宁的《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竹篱笆外的春天》,陈坤厚的《小毕的故事》,虞戡平轰动一时的《搭错车》,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近期多部以纪录片形式留下眷村记忆的作品,可以看出,眷村电影由外而内的变化,其实反映著每个时代、每个人对於眷村和族群的不同认知。透过回顾,这些自眷村成长的创作者们,才有了解他人,也明白自己的可能。
《PAR表演艺术》 第192期 / 2008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