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消逝中的艺术

剧场是最后一个让我们说故事的场域,在这里你有全然的自由成就这个说故事的艺术。所以请在这个自由仍然存在的当下,尽情发挥与享受这自由,这 (欧斯特麦耶)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真的是依依不舍地送了十一月,真的。

因为在上个月,各式演出的节目之精采,实在不是短短地几百字能够形容。从两厅院主办的 「德国狂潮」到广场艺术节、与明华园合办的歌仔戏《何仙姑》、北艺大的莎剧《威尼斯商人》、创作社的《不三不四到台湾》、还有新象文教基金会远从天际邀约 而来的高亢雄音《蒙古—草原传奇》……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给。

虽然本刊之前已经做过不少介绍,但对於亲临现场欣赏演出的读者来 说,都还是 会与我们有著相同的感觉:那种震撼与体会,仍是无法用文字或照片全然表达清楚。因为这就是「表演艺术」的迷人之处,你必须成为观众、必须成为演出的一部 分、必须与表演者一起完成表演艺术创作的最后一步—谢幕!表演艺术和其他艺术创作之不同,也在於此,观众是完整艺术创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为,它 是「消逝中的艺术」。

其实,由身为剧场人到出版人再转为媒体人,我发现新闻工作也一样,也是带著某种「消逝中」的悲剧性格,虽然我们的某 部 分工作是在发掘、在记录。记得一位老记者曾笑著跟我说:「今天早上再了不起的头版新闻,到了明天,还是逃不掉被人拿去包便当的命运」但同样地,这也是新闻 工作的迷人之处。它与其他文字工作的差异、与表演艺术相同的也是:读者/观众的参与程度。编辑部最小的心愿就是:您看完我们的介绍,买了票、走进剧院、被 一场演出所感动,或甚至决定日后参与演出创作。香港导演林奕华说:在剧场里、在两个小时黑暗不说话的时空中,他希望帮观众设计跟建构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 而我想我们的工作就是:成为你与自我对话过程开始的那个推手,当然,也可能还涵盖著之后的「心理分析的辅助」角色吧!

既然要做到称职的 「心 理分析辅助」,就是要协助您能更了解你所看的表演。本期编辑部就特别针对了刚闭幕也是最热门的独角、独幕、无对白的剧作《点歌时间》,做了演出中收音机音 乐的解码分析。而针对在欣赏之余、还想更进一步创作的读者,我们也趁著导演欧斯特麦耶来台的机会,请他为台湾的戏剧工作者推荐十部当代剧作家的优秀剧作 (如右列),希望能藉由本期的披露,能为台湾的戏剧界发掘更多好的文本,创造更多可能。

可是,表演工作者的创意只限在剧场内吗?当然不是!本期「艺活志」也乘著耶诞气息,带您走进艺术家的厨房,告诉您艺术工作者在餐桌上丰富的表情与想像,盼读者日后再享用美食之前,也知道如何应用生活美学,让「吃」也成为一种「消逝中的艺术」。

《PAR表演艺术》 第168期 / 2006年12月号

《PAR表演艺术》杂志 ? 168期 / 2006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