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极速时代里的 兰亭一叙 周文中vs.南方朔
感觉上这是一场「老千」的对谈。
「大师」南方朔从一开始就居心叵测,有备而来。在一个谈音响多於谈音乐,谈假象多於谈本质的时代,面对八十一岁的「亚洲音乐教父」周文中,南方朔―台湾文化界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最具影响力的导读权威,「只问小问题,不问大问题。」
八十一岁的周文中,与建筑师贝聿铭、画家赵无极三人同列为华人世界三大艺术家,一九七七年,美国太空人登陆月球并埋下一筒「地球文化音像微缩文件」,其中包括一首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的古琴名曲《流水》,即是周文中应美国国务院之谘询所挑选出的曲目。周文中影响中国现代音乐的教育与发展至巨,特别是在强调文化本源的音乐思考上,更成为东方音乐后进者的精神导师,知名的华人作曲家谭盾、瞿小松、盛宗亮及台湾作曲家潘世姬都是其弟子,也在西方乐坛上燃起一股东方热。
看起来,举重若轻,是南方大师今天的策略。
他批判社会现象,剖析西方思潮,笔下掷地有声。但今天他的钓竿抛出长线,这一条长线绕著严肃音乐/娱乐音乐,商业包装/人文本质,「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固执?」、「不能有一点点妥协吗?」长线另一端的周文中一头华发,精神奕奕,他坚守纯粹,「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我们的文化将来到哪里去?」一个采攻势,一个采守势,谈商业操控里的音乐假象,全球化钱潮下的艺术思维,大师与大师,一拉一拖,在悲观中有解嘲,还有无限的期许与呼吁。
台北的深秋,谈话空间的大墙面上,嵌印著王羲之遒劲潇洒的「兰亭叙」全文,虽无「丝竹管弦」,「茂林修竹」,大师对谈,在茶盏之间,兰亭当日的流觞曲水似乎渐浮眼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南方朔的「为什么不?」周文中的「回到原点看自己」,极速时代里的变化,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平衡?「虽世殊事异 , 所以兴怀 , 其致一也。」
《PAR表演艺术》 第145期 / 2005年0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