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再续昆曲梦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过去读者所熟知的白先勇,是写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台北人》、《寂寞十七岁》的小说散文家,然而经过二○○四年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后,他却多了一个封号,让古典戏曲复活的「现代制作人」,这头衔甚至还比「作家」来得更为响亮。年过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惊人,青春版《牡丹亭》在台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两岸三地和欧美达一百六十场左右;五年后,青春二部曲《玉簪记》也将於五月下旬来台公演,宣告记者会上,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变成了莲花,喜孜孜说,牡丹已花开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还要再接再厉,「不信青春唤不回」。 究竟昆曲有何魅力,让白先勇自命为永远的昆曲义工?白先勇说,他研究昆曲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昆曲艺术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养分,电影《游园惊梦》即是根据其创作的小说为脚本。据他本人回忆,他与昆曲结缘很早,十岁的时候就随家人去上海美琪大戏院听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的〈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年以后,就像唱碟般,时常在我的脑海中转啊转。好象是烙进去一般。」白先勇这样形容。 「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徵、诗化的一种艺术,

《PAR表演艺术》 第196期 / 2009年04月号

《PAR表演艺术》杂志 ? 196期 / 2009年0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