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评论
PAR / 第8期 / 1993年06月号
怯於面对生命的不堪 《雷雨》、《米蒂亚》与无措的观?
四月在国家剧院先后上演了两出戏:曹禺的《雷雨》和日本蜷川剧场的《米蒂亚》,这两出戏其实有著相互叠映的关系,对用心的观?来说,也正是学习到现代剧场与古典悲剧如何交融的一个机会。但是,这两出戏同时都被许多台湾观?粗糙地认?没有可看性而丢到思维之外;这不仅是曹禺与蜷川的遗憾,更是台湾戏剧工作者的损失。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号
剧场与身体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什么要?覆身体?不是因?社会体制束缚了身体,更不是因?自己里面的反抗倾向。?正的?覆只能是?了个人内在的整体和谐;当我们的身体变成自己里面的独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沦?奴隶时,我们必须?覆它。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号
一支用对比激荡出的戏剧舞蹈 林原上的《一念万年》
这出「舞蹈戏剧」所使用的肢体语言反映了创作者欲融汇各类表演形式的企图心。而取撷自日常生活的动作亦能与舞蹈等量齐观,让人细细品味。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号
有禅无禅,一念万年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号
野心不小,问题亦多 从《万里长城》看中国歌剧国际化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号
高歌低吟两?难 评中文歌剧《原野》
以燎原之势烧过大陆及美国音乐界的中文歌剧《原野》,在台湾上演后,出乎意料地并没有听到一面倒的安可声。是台湾观?的胃口被外国月亮惯坏?是作曲家金湘被盲目吹捧?还是中文歌剧太坎坷难行?也许《原野》最重要的意义在於,它是我们下一代的中文歌剧作曲家更向上一步的踏?石。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号
假面与空席 从刘守曜《观自在》展演谈小剧场创作与转型
在剧团先后解体、剧场成员离散的九?年代初,剧场的再生也许正在由「个体户」完成。刘守曜在「台北尊严」的展演,正面临此项时代任务的考验。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号
如何耕耘一个理想中的社区文化 从《武恶》谈起
民心剧场秉持著「动手做文化」的理念,目前正推出第六出戏。新戏《武恶》,展现了一个社区剧场的?性与活力。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号
虐待或惊奇 大师作品发表会
对许多听?而言,「现代音乐」是「虐待耳?」的代名词。然而,只要经过沟通的努力,现代音乐不一定令人生畏。省交的「大师作品发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号
古名伸/谢宗益舞蹈联展的惊喜
尽管在人力、物力条件上颇多限制,古名伸及谢宗益在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所演出的三个作品,?观?带来?新盈怀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