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追踪

PAR / 第174期 / 2007年06月号

多媒体 多元化 多新曲 不当LKK 国乐也要变新装

现在听国乐演出,只是看到一群人拿著传统乐器,穿著传统唐装,咿咿啊啊或铿锵铮琮地「阳春白雪」吗?那你就错了,台湾的国乐音乐会早就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演出样貌,结合多媒体演出不稀罕,加上美食或品茗的感官体验才有趣!曲目或老曲新编或全新创作,摇滚一下也不赖!

PAR / 第175期 / 2007年07月号

轻松口吻严谨态度 播洒音乐种子 侧写阿班.贝尔格弦乐四重奏大师班

阿班.贝尔格弦乐四重奏(ABQ)的访台,在古典音乐界里刮起了一阵旋风。其极尽完美的演出却又即将解散的讯息,令乐迷们既赞叹又不舍。尤其是最后在舞台上增设座位的首例也引起纷纷议论。在这乐迷们引颈企望却也意犹未尽的音乐会背后,所给予音乐学子们直接与最深刻影响的,该算是大师班的精采教学!

PAR / 第177期 / 2007年09月号

站在世界之高 打造艺术的辽阔 专访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朱宗庆

八月上旬出刊的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制作了「全球教育」专题,其中探讨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所将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与资源重整的趋势,使得培育人才的大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大学教育将面临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学生拥有的是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自主权,如何因应时代的变迁、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资讯交换模式所带来的便利性,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者所需思索的重大课题。 然而,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下,面对的却是寻求具有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发展模式,兼具多元与在地文化的延续、发展与链结的两难。今年,适逢台北艺术大学创校二十五周年,在回顾与前瞻的时刻,我们专访现任校长朱宗庆,请他谈谈打造北艺大为国际专业艺术学府的愿景,以及在国际交流上,如何建立合作的网络平台,共创一个资源分享及良性竞争的生态,以及他对高等艺术教育全球化议题的思索和观察。

PAR / 第178期 / 2007年10月号

焦元溥 用热情执著跑完音乐马拉松! 《游艺黑白》钢琴家访谈录的背后故事

《游艺黑白》其实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访钢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兴奋又感动的见证者,把所见所闻的诸多故事记录下来,让那些话语能够由声音变成文字,留下原本该消失的美妙片刻—从台北、波士顿、纽约、巴黎、波尔多、维也纳、伦敦、莫斯科、马德里、汉诺威、慕尼黑、柏林、汉堡、科隆、香港的餐厅、咖啡馆、琴房、教室、旅馆房间和钢琴家客厅,到每一位爱书人、爱乐人的手上……。 ――焦元溥自序

PAR / 第170期 / 2007年02月号

贴身看大师:爱古董强忍背痛,对舞台超级讲究 喔,原来这就是「罗伯.威尔森」! Can I hear better with my eyes open? Listen more carefully ……it’d be much easier

从刚下飞机,到目送他走进离境大厅,这位如巨人般的庞大身影其实总有著隐藏不住的疲惫。然而在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当中,罗伯.威尔森完全没有高个子常见的垮肩驼背,他总是挺起身躯、步伐稳健,右手轻轻按著背后腰部的痛处,脑筋清楚地朝著他要前往的每一个目标迈进,虽然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个慢慢来的人,所以连演讲速度都很慢」,但带著些许严厉的尖锐眼神与不疾不徐的肢体动作,威尔森的举手投足都有著如贵族般的优雅大气。

PAR / 第167期 / 2006年11月号

两岸三地当代表演艺术研讨会纪实 谁在「消费」表演艺术! 华文戏剧的走向与未来

在面对「消费时代」下,两岸三地的剧场界近年来都起了非常大的变化,除了有各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兴起之外,在演员表现、导演创作、经费成本、宣传造势等,各种剧场基本的结构也都产生了大幅的改变。而表演艺术工作者在面对这样的一个剧烈变动的环境时,应该要如何自处?是要臣服於「消费时代、观众至上」的巨兽之下,还是要学唐吉柯德,拖著梦想之矛,与其战斗?

PAR / 第155期 / 2005年11月号

荒谬剧场的末代传人与横眉怒目的反战诗人 速写200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品特

有人认为,诺贝尔奖的选择有其政治、种族等等考量,此话自然真确。但证诸对品特的赞词:「透过剧作揭示日常琐碎言谈底下的致命危机,硬闯生命封闭抑郁的空间。」即可知道,他们给的是从前那个荒谬剧场的末代传人,而不是当前这个横眉怒目的反战诗人。品特的成就在七○年代早经公认,但我们晓得,诺贝尔给的是终生成就,所以他得多等三十年,等到他几乎过了时。

PAR / 第149期 / 2005年05月号

轻松搞笑大师班 加拿大铜管五重奏 「吹」得好自在!

享誉世界超过三十年,被赞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铜管五重奏,居然拿起了麦克风,亲自为台湾学员服务,还不时充当翻谱小弟,让台湾乐手受宠若惊!出奇不意的举动,引起台下一阵骚动,也立即炒热了现场气氛。

PAR / 第148期 / 2005年04月号

亚瑟・米勒与「灵感之鸟」的唯一相遇 追忆剧作家米勒及《推销员之死》的中文演出

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上个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龄辞世,他最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与知名女星玛丽莲・梦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剧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销员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销员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间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迹?该剧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内幕?曾执导《推销员之死》中文版两次大型演出的资深导演杨世彭,为我们说出他与米勒先生的过从往事……。

PAR / 第142期 / 2004年10月号

偶戏新玩意之一 偶XX剧场新宠儿

正是因为许多的现代剧场创作者积极加入偶的表现形式,使偶戏跳脱传统演出中单纯炫技或讲述故事的范畴,而有更多样的表现。偶的目的不再是模仿现实,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意象化。戏剧演员「演」一个角色,而戏偶本身就「是」那个角色,难怪戏偶能够呈现出直指人心的说服力。未来,偶将可能为剧场注入新的元素,继多媒体之后。成为表演艺术界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