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号

贝多芬启发的影剧创作 传奇人生重重谜团 舞台银幕探索巨人灵魂

激昂澎湃的浪漫乐章、曲折跌宕的传奇人生,其对艺术、对信仰、对爱情的谜团,都让贝多芬成为后人热爱探索的人物,后世的戏剧、电影创作者也以他为主题或主角,或重现其人生、或邀他穿越时空促膝对话,如电影《永远的爱人》、《快乐颂》与剧本《贝多芬第十》等等,藉以「还原」、「再现」这个音乐巨人的伟大灵魂,探讨「爱」这个主题。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号

贝多芬如何与现代表演艺术对话? 跟著他,你就会找到自己的诠释 钢琴家江恬仪 编舞家苏威嘉

直播镜头前,指尖细腻变化著触键速度,钢琴家江恬仪以灵活、务实的思考,用匈牙利作曲家巴尔托克的《小宇宙》练习,提点出舒伯特即兴曲的三连音况味;带领舞者深入台北市中心,在北门前撑起身躯与拱形相应。编舞家苏威嘉则是重新将「形状带到户外,让更多人可以接触,进而得到理解舞的勇气」。 两位长年从事舞台工作的艺术家心态开放,总乐於尝试拓展自己的演出边界,不过直到这次对谈前皆未有合作机会。如今贝多芬主题先行,他们通过谈论过往的贝多芬经验,以及对贝多芬在当代表艺生态中的观察,带来如奏鸣曲式一般的两个主题陈述,最后在「发展部」中融合出富饶、充满想像力的变貌。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号

多芬如何与现代表演艺术对话? 这位音乐巨人,让我看到了…… 三位音乐家的「贝多芬启示」

对所有的古典音乐学习者来说,贝多芬庞然的身影无比巨大,但除了大家熟知的九大交响曲等经典创作、他以一生澎湃热情灌注的艺术生涯,后辈作曲家又从他身上领悟到什么?本刊邀请三位台湾作曲家——董昭民、邱浩源与陈立立,为文分享他们从这位音乐巨人身上看到的跨时代精神……

PAR / 第335期 / 2020年11月号

贝多芬如何与现代表演艺术对话? 重组演奏曲序 建构一个完整的体验 白建宇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展演

贝多芬两百五十周年诞辰,钢琴家白建宇选择用一个最经典的方式来纪念——完整演奏贝多芬的卅二首钢琴奏鸣曲。然这八场音乐会中曲序的安排十分特别,既不以作品号码来排列、也不完全依照先后顺序来排列。本刊特邀钢琴家杨千莹专访大师,专访中白建宇说明缘由:「这些曲子已存在两百多年时间,身为演奏家,我们理当赋予它一种新的面貌。我想呈现的不只是一首首的奏鸣曲,而是与观众一起,在这系列演出进行同时,创造出一整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号

有植物的时光

「古老的传说说道,画眉鸟、树木、苔藓和人类,所有的生物曾经共享一个语言。但那个语言早已被遗忘,所以我们得透过观看、观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够了解彼此。」 ——罗宾?沃尔?基默尔(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观苔藓,找回我们曾与自然共享的语言》 植物有没有感觉?会不会产生感情?是否存有记忆? 植物的、自然的「语言」正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这些在我们生活周遭无所不在的生命们,正活著怎样的时间? 活在有植物的时光,让我们试著了解彼此。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号

根於土地的「时间感」 植物的岁时纪事

花开花落时节又一程,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地点,对於相同、或者同类的花都有不同的名称与认知,人们对花的认识及文化的定位有著不同的变化,当我们试著从艺术角度出发,解读植物的四时之美、文化意涵,自然运行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迥异於人类对於「时间感」的认知,或也能成为我们观看自我与世界的另一取径。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号

编舞家林丽珍 玩著种籽 像个孩子 

「你看!美吗?」林丽珍的种子收藏来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种,她随性地捏了其中一颗,那是白色细条贴著深核色纹理的狐尾榈,她将之摆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说美丽,是真实,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里面,你以为死了,不是,它们只是藏著,等待机会。我看著它们,不曾感到厌倦。」这位刚过七十岁生日的编舞家圆框眼镜后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洁,只抹上了艳色的唇彩,玩起心爱的物事,像个孩子。她笑得很开心:「创作从大自然来啊,无限宽广。每个种子都有它的家。」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号

作曲家?隆信 从植物音源 到花语的大地交响

美丽的玫瑰花与百合花,华丽诱人的外表下,声音非常地嘶哑、难听;外表很驴、有刺的仙人掌,声音却非常甜美好听;外表害羞的含羞草,脾气很大……从小帮忙农务的旅美作曲家?隆信,对植物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驱使他在因缘际会下,参与了植物声音的研究计画。近期受疫情影响闭关在家七个月,?隆信用心观察植物,发展出新作品《大地之歌》,每个章节都是以植物为题,借物发声,也为世人祈福。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号

竖琴演奏家解 一场盛放的准备

解掩P家人居住在阳明山竹子湖一带,生活始终贴合著植物展开。婆婆随缘种的各色蔬果会长出特别模样,她自己则爱透过摄影贴近大自然,特别是捕捉「有动物的植物」画面。家门口紫玉兰一岁一开,如同艺术的生命,她也期待延续到创作上,「我之后想把对植物的认识和摄影作品都变成音乐,制作一张green harp专辑!」

PAR / 第334期 / 2020年10月号

南管演奏家王心心 播种 体会坚韧的慢

小时候在福建家乡,丘陵地上到处都种著花生,王心心也种过,一步两颗、两颗地播下种子,每播一次就用全身力气将种子踩进土里,植物熟成和自己於是有了更深的联系。这让王心心有了亲近植物的童年,也逐渐学会什么是「等待」,她说:「其实就好像南管,这种音乐这么慢,它的速度与表现就像植物生长,不能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