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将知识去芜存菁上传,让典藏活化见天光
一个资料要「上传」,必须经过整理,经过去芜存菁。其实在创作制作的阶段,芜杂的讯息已经经过创作者或传递者的拣选,才能「上传」为作品。图书馆也是经过一番拣选,上传到实体空间,人们可以从拣选的质与量,来判定图书馆的高下。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虚拟开架」影音典藏,让知识的取得更自由
数位化的狂潮席卷各行各业,出版业也受到极大冲击,电子书逐渐普及,半夜不出门也能在图书馆借到电子书,扫描的便利性让各大图书馆都有提供「Scan & Delivery」的服务,光碟机早已不是电脑的必要配备,透过WiFi弹指之间,听音乐看电影更是摆脱实际载体,图书馆面临这样的狂潮,该何去何从呢?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如神经突触传导而来的知识共享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每一回「驻馆艺术家」的选择,都在影响未来的典藏面貌
从艺术家驻馆的「现在」作为「未来的档案」的观点来看,双方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是创意的开发与未来文化资产的创造。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号
表演艺术海报视觉进化史
虽说海报的目的是为宣传,却是演出前观众对於节目的第一印象。团队将表演浓缩於一两个小时,而设计师更将构思精简於一张海报中,因此作品不仅精炼,同时也透露团队的观点与品味,本期精选云门舞集、国家交响乐团、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当代传奇剧场、朱宗庆打击乐团与国外团队,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表演,展开历年海报,就如同展开一段表演艺术的发展史。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顺势,或逆流XX浊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1750年代,布袋戏随著大量闽南移民进入台湾,很快地,成为台湾传统戏曲最蓬勃的一种;除稳固於宗教信仰、家族社群与文化价值的维系,也与台湾的媒体演进有密切连结,如黄俊雄将「金光戏」搬上电视,从云州大儒侠到其子的「霹雳布袋戏」,更成立独立电视台「霹雳卫星电视台」,跨越同人志、电影、录影带、VCD、DVD等。於是,掌中戏开枝散叶,包含亦宛然、五洲园等体系,亦是台湾传统艺术中成团数量最高的剧种。 但是,经历野台、戏园、影视等展演场域后,如果现代剧场作为一种必然,掌中戏如何因应?此外,掌中戏最兴盛的中南部(布袋戏团数量约占全台四成以上)又怎么重新建构生态?这背后被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得讨论浊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站稳传统面对科技 另辟当代蹊径 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陈皇宝、云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剧团陈文哲
以民戏为主要市场的掌中剧团,面对现代剧场的冲击,坦言「推票压力很大」,特别是如何吸引已习惯在庙会看戏的民众。於是,形式、题材等的推陈出新,成为掌中剧团的课题。位於高雄的金鹰阁电视木偶剧团,以电视木偶结合3D投影技术,打造视觉体验;而在布袋戏重镇云林的云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剧团,则以传统技艺为基础,找寻创新的艺术性。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无惧改变 为掌中戏找到更多观众 真云林阁掌中剧团李京晔
真云林阁近年作品多从经典改编,包含《李尔王》、《窦娥冤》与《哈姆雷特》等,所思考的是,怎么改变布袋戏说故事的方式;以及,怎么把过去的好东西(包含布袋戏、经典故事)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法演出。同时,李京晔也持续找寻不同领域能合作的伙伴,而这其实是掌中剧团从「个人全能」到「专业分工」的阵痛期——但他充满希望,在「苦求人才」下不畏惧任何接受改变的契机。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前往自己开创的未来式 义兴阁掌中剧团王凯生、长义阁掌中剧团凌名良与高鸣纬
台湾传统布袋戏班大多是家族经营,然而面对现下生态,不再只是单纯的接班,或传承、或转型都是课题。在嘉义,有两个创立70年左右的掌中剧团——义兴阁掌中剧团(1953-)、长义阁掌中剧团(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头的王凯生(1989-)与高鸣纬(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从他们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将至的掌中戏未来?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音乐职伤的迷思与转机
钢琴家郎朗4年前因练习过度,导致左手手臂受伤,休养了1年多才重返舞台。他在2019年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没有多谈复健过程,倒是说了一句:「我利用这段时间重新思考了我所做的一切。」 作为乐界指标性人物,郎朗的话也为长久以来各界对音乐职伤的讨论,画出了不同重点:受伤不该只是埋头关注生理的治愈,若能从心态、思维全面调整,未来的音乐之路反而更加宽阔。 本期专题将带大家从音乐家、医生、学者等多方角度,谈一谈在现代的医疗与音乐环境中,有哪些更理想的应对方式,让职伤也能够是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