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疫后新常态,探索剧场新形式?(一) XX德国、新加坡
在历经封城、解封的反覆历程下,向来以现场性为主要特色的剧场演出,也必须在限制下杀出血路,於是无接触的线上展演,也成为剧场创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选项。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艺FUN线上舞台计画」,透过示范演出及公开徵件,推动售票型的线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时期与艺文团队共同发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励创作者思考线上展演的创作可能。而在其他国家,又是如何透过资源挹注协助剧场工作者发展线上展演呢?让我们透过海外作者,来分享第一线的观察……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疫后新常态,探索剧场新形式?(二) XX日本、韩国
在历经封城、解封的反覆历程下,向来以现场性为主要特色的剧场演出,也必须在限制下杀出血路,於是无接触的线上展演,也成为剧场创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选项。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艺FUN线上舞台计画」,透过示范演出及公开徵件,推动售票型的线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时期与艺文团队共同发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励创作者思考线上展演的创作可能。而在其他国家,又是如何透过资源挹注协助剧场工作者发展线上展演呢?让我们透过海外作者,来分享第一线的观察……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嘿,少子化?别让它成为面临困境的便宜藉口
其实无论在当前或未来,「少子化」绝非音乐或艺术传统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并非限於台湾一地,而是个全球性的产业问题。笔者所关注的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资本主义极致化和民主制度虚幻化之下,社会阶层趋向L型发展,中产阶级的影响力正逐渐消失的问题。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从战斗营变身夏令营 抢救双簧家族危机
属於「双簧家族」的巴松管(低音管)与双簧管,近年来这两种乐器专业学习人口的下降,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现况,但台湾的环境似乎更为严重,报考大学音乐系相关类项的学生几乎归零,因为人数过少,连带影响校内管弦乐合奏或室内乐课程无法正常授课。致力推广低音管的演奏家徐家驹面对此艰困现实,两年前毅然将举办多年的巴松管夏令营改为「双簧家族」夏令营,邀请双簧管同好共襄盛举,期待透过育、乐并行的模式,吸引更多学子提升对双簧家族的学习兴趣。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国乐愈发达 古筝愈萎缩!?
国乐中的热门学习项目——古筝,近年来却看到学习人口无声无息下降,原因却非很多人归咎的「少子化」,古筝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点出答案:「因为国乐合奏不需要古筝!」透过社团接触国乐的中小学学生,大多由指挥或指导老师指定学习的乐器,考量的重点就是各声部平衡的数量,如此发展下来,即使冷门乐器也有保障名额;而古筝,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观察到这个事实,樊慰慈语重心长地断言:「台湾国乐愈发达,古筝人口就愈萎缩。」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三年一个文状元 十年没个戏状元?! 京剧演员断层的背景
京剧传进台湾,进而落地生根,有著长远而复杂的时代因素,却也影响著当下台湾京剧的生态面貌。面对京剧演员的断层问题,或也可从此切入,从教育体系到演出舞台,理解背景并爬梳成因……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入门的槛儿与生理的关 角儿养成忒难?! 京剧老生与花脸的传承断层
台湾目前的京剧行当里,老生与花脸都存在传承的断层。老生因故青黄不接,而花脸则始终欠缺,主要是此二者的养成,对演员来说,养成的入门门槛与个人的生理关卡都是关键,就算能够学成出师,现实环境能否提供未来舞台,也还是未定之天……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场馆/国际共制怎么「共/k?ng」?
#怎样的内容可以登上国家剧院? #为什么要痴迷於国外知名导演? #年轻创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国家剧院? #改编该不该对原著作者负责? #决策者的背景能否决定不同类型的节目? #场馆的制作能力受到考验? #场馆是否在制作前期就得介入? #节目烂是不是乱花纳税人的钱? #资源运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团队? #制作规模与剧场空间的配合是否合理? #选择制作的评审过程是否公正? #顾问制度要不要介入创作? 今年4月,几部由国家级场馆推出的大制作在线上掀起超乎预期的「讨论」波澜,从黑特剧场、表演艺术评论台到各种自媒体,从寥寥数字到千言万语,都开启不限於正反两方的战场,甚至在文字发表的彼此渗透、歪读与诠释后,也同时溢出与作品本身不一定相关的言论。 在战火蔓延之后,我们试图清理烟硝弥漫的战场,在以上提问中,找寻到其中一个关键词 # 共制。 何谓「共制」?从这个基本问题,本刊尝试梳理台湾剧场「共制」的两种型态,并进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国内外机构、独立制作人、评审机制等,在涉入「共制」这复杂的过程中,将触发并延伸哪些问题?另一方面,理想的共制又会是什么模样呢?我们试著重新开启「讨论」,深入探问:共制怎么「共/kóng」? 注:「kóng」为「讲」的台语,与「共」的话语相似,故取其谐音,表示共制怎么共同进行,以及怎么讲述。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如何「共制」:台湾共制演出的两种基本型态
共制,字面语义是共同制作,通过资源(其中包含资金、人力、排练与演出场地等)的投资进行合作,常见於表演艺术、电影等领域。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号
期待「从外而内」的转向:谈国家场馆在制作中的角色
在现今「走出国际」的趋势或需求下,市场同时意味著买票进场的观众,与引进节目的策展人与机构。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中,总会希望这两种市场都能被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