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号

融合剧场元素的现代击乐展演 又打又演唱作俱佳 声光科技挑战感官

「击乐多媒体剧场」这个具有机遇音乐性质的复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近年逐渐成形,它的特色在於一个艺术媒体与另一个媒体之间的相互反应,在同一时空里经由听觉的、视觉的甚至嗅觉等感官意识来传递意念。演奏者不再是舞台上唯一的主角,表演空间也不再局限於镜框式舞台内,创作者与演奏家可以不拘於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样的创作形式更挑战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与想像极限。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号

鼓舞发展当代新曲 跨界丰富视听感动 台湾击乐现况观察

台湾的击乐团,大致上可分为传统击乐与现代击乐。留学归国的创办人,带回了现代击乐的新观念,不断在演出中寻找突破与方向。他们不仅中西融合,也大量委托现代作曲家为其量身订做,甚至融入剧场元素或跨界合作,让原本纯音乐会的演出,瞬间变成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宛如一场戏剧的表演,这是台湾击乐的特色,也是击乐能够在台湾蓬勃发展的主因。

PAR / 第256期 / 2014年04月号

击乐新秀现身 举牌推荐「我想看」!

国内击乐新秀人才辈出,演出活泼,风格多变,热情尝试击乐的各种可能。这次介绍四个活跃於乐坛的打击乐新秀团体,并请他们撰文推荐第八届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值得欣赏的节目。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昔时聚百戏 戏窟再回春 大稻埕「戏」说古今

商业活动兴盛、富商小民聚集的大稻埕,因为酬神与娱乐的需要,也自然成为台北城内百戏汇聚的「戏窟」,昔年淡水戏馆(新舞台)、永乐座、第一剧场等,从京戏、歌仔戏、布袋戏到新剧、文明戏,不知上演过多少好戏。新世纪开张的「大稻埕戏苑」延续早年精神,精心策展,让老「戏窟」重新找回了戏曲演出繁盛风景。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策展活络小而美 戏曲重镇的文艺复兴 戏曲荣景复苏 大稻埕戏苑三年有成

民国九十八年开始整修、九十九年开始试营运、一百年三月正式开张的大稻埕戏苑,原本是藏身於永乐市场楼上的社教馆延平活动中心,三年下来,戏迷都知道:「布袋戏在八楼,歌仔戏在九楼。」透过活络的企画经营,锁定中小型戏曲演出的策略,让大稻埕戏苑走出一条活路,搭建起戏曲创新的平台,唤回传统戏曲的氛围,「戏窟」的文艺复兴令人兴奋期待!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大稻埕戏苑」欢庆三周年 老干新枝连番上阵 大稻埕「戏」风强强滚

大稻埕戏苑为庆祝营运三周年,二月下旬起推出的「周年庆系列」及「青年传统艺术节」,由驻馆团队一心戏剧团首先演出《茶?心》,与压轴演出的唐美云歌仔戏团《御夫鞋》,都以大稻埕为故事背景。年轻团队则有?优座的《狭义惊惧》、元和剧子《越》与奇巧剧团《Roseman玫瑰侠》,另有日本春谣流共襄盛举。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老味道 新生命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馆长 罗斌 阿兜仔藏东方灵魂 落户廿年总也不腻

林柳新偶戏馆的「掌门人」罗斌,虽是不折不扣的「阿兜仔」,西方人的外表下却住了一个东方的灵魂。近几年,保有传统样貌的大稻埕加入文创生力军,展现出活泼风貌。来台超过廿年,从新住民变成熟门熟路的大稻埕人,罗斌看到改变中的大稻埕,也看到不变的大稻埕,「十多年了,每天还是有新的发现,这么好玩的老台北,永远也住不腻。」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音乐设计柯智豪 五代在地扎根 一砖一瓦如数家珍

家族扎根大稻埕已经五代,音乐设计柯智豪可说对此地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那些历史的过往风华,沧海桑田的高楼起落,都是他口中说不完的故事涌泉。而生长的传统环境也成为他的音乐DNA,有时也想短暂抛下包袱,换种音乐语法,「但大稻埕给我的影响已经长在身上,拿不掉的。」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灯光设计江佶洋 为阿公翻修老诊所 重回故里认真生活

剧场人每年大约有四至六个月的时间在国际码头跑,江佶洋渴望回到一个可以完全充电、完全放松、安身立命的故里。回来大稻埕,他开始有「生活」这件事。人际关系虽然密密匝匝,好像一群蚂蚁紧紧绕绕香甜马卡龙,虽然看得人眼花撩乱,但好紧密好亲切好有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