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思剧场艺术总监张哲龙 阅读活生生的历史 让梦想发酵成真

在「小艺埕」三楼经营「思剧场」的张哲龙,喜爱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区域的独特性,虽然商业蓬勃、繁华热闹却又饱经沧桑,弥漫著历经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许「思剧场」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领域人才的平台,团队合作,互援互补,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以节省预算,让理想更容易成真。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号

剧场服装设计师赖宣吾 方便省钱落户立业 拼贴「剧服厂」之梦

为了采买方便、节省车钱,赖宣吾选择搬来大稻埕。做剧服需用到很多材质,而大稻埕周遭的材料行应有尽有。这些传统店家的买卖特色彷佛万化无穷的DNA,直接间接调配出赖宣吾一套又一套让人目不转睛的服装。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艺术跨界不断 探索人性永恒 乔瑟夫.纳许的创作美学

身世与艺术经历的与众不同,让编舞家乔瑟夫.纳许的舞作展现出独到的风景。在法国七○年代「新舞蹈运动」的观念风潮下,学习默剧肢体的纳许踏入舞蹈领域,带入文学思维,多元背景的舞者有意识的身体,让内在动机与外在肢体取得一致,让其舞作更达哲学层次。他的许多作品巡演周期长达十年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日常性的肢体特色及肢体剧场的文本叙述外,内容不追随流行,持续探讨人性永恒主题的坚持,亦展现了真正艺术家的胸襟。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独家越洋专访乔瑟夫.纳许 创作之谜 永远当下

学习历史出身的乔瑟夫・纳许,或许是最能将文字看得透彻、并将文学改编地深刻入骨的编舞家了。从曾来台演出的《夜无眠》、《岁月的玩笑》等作中,几乎可见他在冰冷深海底打捞受苦的灵魂的姿态,用突梯荒谬的黑色幽默,呈现生命的伤害、苦难、苍凉,他曾说:「人生就是悲惨的和比较不悲惨的组合,我期望观众透过我的作品,看到人生本色。」 相隔近十年,乔瑟夫.纳许带著德国剧作家毕希纳的《伍采克》再度来台,维持他一贯的忧郁气息,为《伍采克》下了一个副标「晕眩的粗胚」,具体而微地为观者建构了一个「迂回无常、失衡的世界」。因为生命从未完成,世界晃动无常,创作永远藏有未曾揭露的谜底,使他愿意用一个又一个作品为生命所困的人们找出口。本刊特别越洋专访乔瑟夫.纳许,深入了解他幽微、细密且复杂的思维。即便晕眩,依然向前。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原歌变奏

「如同不经琢磨的宝石,原住民音乐量的丰富,超过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强的汉族民间音乐,量之丰富包罗了整个欧洲的歌唱形式。」民族音乐学家史惟亮的话语,道出了原住民音乐的璀璨。为了这个块瑰宝,学者们上山下海投身采集,然而随著时代的更迭与耆老的凋零,田野调查工作更像是一段与时间的百米竞赛。 但是,当狩猎、农耕、织布、祭典已不再是生活中心,传统的土壤,又以什么方式重生? 从近年来部落歌手的自觉,将日据时代遭受禁唱、歧视的古谣保存、传承、再进一步推广,让古谣不再是全然地承袭旧传统,而有更多有意思的变种。再加上不同世代的音乐家透过西方当代音乐的形式与语法,进行原住民音乐素材的融合与重制,持续展现台湾原创音乐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最后,从部落到剧场舞台,以舞蹈、剧场、音乐剧等方法,在在蜕变出更强的生命力。 碰撞、转变、再生……珍贵的原住民文化其实并不古老,而是与时并进,只要愿意换个角度去发掘,就会发现它永远光彩闪亮。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变奏一:古谣的再生 老瘛s栽 唱出古谣新生命

原住民的部落传统股谣,承载了原住民生活、祭仪及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逢无可避免的流失命运。但如同果树老可以结出最甜美的果实,回头探寻源头,不管是在部落中教学传唱,或是透过新颖编曲让古谣呈现新风貌,古谣的重生,也让原住民的音乐文化更添新生命!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变奏二:当古谣遇上西洋古典 原歌惊艳 活水妆点新乐章

舞台上搬演著取材自原住民元素的秀异音乐创作,惯用的借鉴与妆点的手法,若从音乐型态上的观察,大抵可以从旋律、节奏、和声、形式、结构等手法进行抽丝剥茧,另外也有「意识流」的唯心主义透过文化美学的感通与模仿。这类涵融表演艺术形式的指标性创作,确实已经摆脱观光舞蹈、祭仪搬演或片段剪贴的陈腐窠臼,不仅成功地将绝美的古谣搬上舞台,不再自溺於情感表述、不再污名,并且与时俱进地让原住民生活文化在剧场艺术中具体呈现。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变奏三:从部落到剧场舞台 找到剧场「原」创 歌声呼应生活

原住民乐舞很早就登上剧场舞台,但多是把部落的文化风貌原样搬演,但近几年的几个制作如两厅院的《很久没有敬我了你》、米灵岸的《仪式米灵岸》与去年原舞者的《Pu’ing.找路》,在剧场中呈现崭新的艺术创意;原民音乐工作者也将音乐与生活结合,创造当下的新「原歌」,也是另一种表达。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种下美丽的音符 唱出我们自己的歌 「种歌.众歌」胡德夫音乐会

「种歌.众歌」将是胡德夫以歌曲呈现人生历程的一场音乐会,先是搭配弦乐、以民谣蓝调歌吟演唱的西洋摇滚经典,重现当年咖啡厅驻唱的时光;接著以「不插电」的形式演唱多首民歌,重回青春飞扬的年代;接著而从自身的血液出发,回溯北上思乡的少年到如今的白发苍苍……在Matzka乐团的伴奏下,观众将和他一同回忆超过五十年的歌唱岁月。

PAR / 第254期 / 2014年02月号

荒漠里的奇花 中国编舞家陶冶和「陶身体剧场」

成立不过五年的「陶身体剧场」,凭藉著独特的身体语汇、极简的美学,闯荡美国林肯中心、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成为国际舞坛当红的舞蹈金童。创团编舞家陶冶的作品不讲故事、没有角色,舞台纯净,动作精准凝练,出身现代舞发展相对较缓的中国,「陶身体剧场」可谓荒漠中的一株奇花,这样的前卫身体美学,竟然就此迸现,快得让人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