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实战案例二:杨景翔演剧团 以实验性的通俗剧 把「中间」做大!

前年才成立的杨景翔演剧团,第三号作品就要攻下至少六千张票,怎么做?其实他们有备而来,除了导演杨景翔已经透过与其他剧团的合作累积不少口碑佳作与良好关系,拉长线的行销期程也稳定推进售票节奏。杨景翔表示,他们在做的,是在中型剧场的规模,做带有实验精神的通俗剧,「把中间撑大」。拉进更多「潜在艺文人口」。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实战案例三:天作之合剧场 中型音乐剧温暖人心 从「长」计议势在必行

以制作「温暖都会人心」音乐剧为主的「天作之合剧场」,前年成立后推出《天堂边缘》、《MRT》两作,都以长销剧模式演出。执行长廖又臻表示,为了分摊成本,冲多场次势在必行。而实际操作经验也告诉他们,「若要打开更多市场,表演艺术必须平易近人」。从品牌建立、操作的概念切入,天作之合很清楚,主动培养观众、拉长经营时间,是必须的投入。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号

实战案例四:故事工厂 致力「雅俗共赏」 瞄准年轻世代

以原「屏风表演班」老将为班底的故事工厂,虽是新团却一点也不生嫩,第一年的两出作品都开出红盘,加演后劲甚强。艺术总监黄致凯强调,该团要以雅俗共赏的作品与观众交流,不自限於「屏风」原本的主力族群,故事工厂锁定的观众群在廿岁到卅五岁,期待靠口碑扩散,开拓观众的蓝海。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关於冲绳音乐的天才十问

碧海衬著蓝天,音乐随浪一波波涌上,人也就这么跟著摇曳起舞……想到冲绳,就让人脑中浮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为什么冲绳的音乐,会这么容易让人想随之起舞?冲绳音乐只有民谣吗?演奏冲绳音乐,一定会用到三线吗?除了大家熟知的安室奈美惠、夏川里美,还有哪些不可错过的好声音? 趁著来自都兰与冲绳两地的好声音将共同演出「海岛风光」,我们也藉此多认识冲绳音乐,看看这方岛域,为什么能孕育出与海天一色的美丽乐音。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阿美族创作歌手 舒米恩 一支麦克风,让他从垫底跑到先锋

来自台东都兰部落的舒米恩,就像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好奇,也因为如此,练就一身多才多艺的好本事,能画能写能唱能弹,但他的一切,都从他的原住民血液而来。在成名之后,他回到部落为原民文化的延续而努力,虽然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纯朴年代,但他想办法保留其精神价值,用自己的创作活出现在的样貌。

PAR / 第266期 / 2015年02月号

2015预知表演备忘录

一年之计在於春! 你的2015日志,是否已经填上了未来的看表演大计画? 本刊编辑部一如往年 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探听功夫 搜罗了将在今年发生的各类演出 并在激烈的争辩之后 为读者找出每月焦点 让你能够紧紧抓住2015年的大趋势 成为不落人后的表演讯息先锋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十个关键字 带你走入《西夏旅馆》

从「魔幻写实」了解小说的描写手法,再从「西夏史诗」与「旅馆」了解作者借著西夏历史的隐喻与旅馆为载体,进行小说的书写的意义,进而在图尼克与小说中每间客房里的「梦」去观看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欲」、「暴力」与「父」权影响。最后,西夏民族的败亡造就了「迁徙」,破败后流亡到了旅馆究竟「变形」为什么样的人呢?在破碎的文字与历史之间,西夏旅馆里,流离失所的人们没有了「身分认同」。 小说家骆以军沉厚的史诗巨著,如一幢结构复杂、曲折难行的迷宫。透过上述十个关键字,我们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张地图,让你可以活著走出《西夏旅馆》!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在靠近途中叛逃,也在叛逃路上靠近 略谈《西夏旅馆.蝴蝶书》在原著小说与剧场之间的牵连往还

尽管不易辨读,但小说《西夏旅馆》毕竟是个自我追寻之旅;剧场作品《西夏旅馆.蝴蝶书》当然也是自我追寻的故事,却未必直承自小说。对於数年前即已动念改编的魏瑛娟来说,阅读原著小说势必成为一不可能稍停、妥协的叛逃过程,(小说家也藉由文字与无数故事的层叠铺展,寻找自己的救赎),并且通向自身可感知理解的世界观。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专访《西夏旅馆.蝴蝶书》导演魏瑛娟 西夏迷雾,旅馆烟云――从小说启程

要如何从小说迷宫般的文字走出,转化成剧场中扑塑迷离的推理剧?魏瑛娟以本省籍女性剧场导演的身分,如何与外省二代男性作家骆以军的作品对话?魏瑛娟说:「整出戏从形式到内容,都处在二元对话的关系中。骆以军是外省二代男性作家,我是本省籍女性剧场导演;小说和剧场;阳本和阴本;台湾与中国;西夏与蒙古;寻找父亲与寻找母亲;文字与摄影……」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号

当骆以军遇上魏瑛娟 燃尽青春 探问「我是谁?」

魏瑛娟指出,骆以军和她都是五年级生,她从《西夏旅馆》看到「五年级的史观」。两人成长背景虽然不同,但在面对政治上共同的「父亲」时,有著相同的焦虑与漂流经验,「我是谁?」是所有创作者永远的大哉问。骆以军则从魏瑛娟作品看到两人的相似处:同样在创作中将青春烧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