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反骨的温柔X大卫.包贝&《烈爱.波姬亚》
不同於上一世代法国导演的文本演绎方式,成长於影像世代的年轻导演大卫.包贝,擅长以感官图像转译古典文本,大量视听觉元素的运用与炫技般的舞台调度,引导我们走进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世界里。 对包贝而言,文本不是剧场的唯一,他更感兴趣的是舞台视觉的呈现。演员的身体是演出最重要、也是最无可取代的表现媒介。在他执导的《哈姆雷特》中,演员以结合马戏与体操的肢体表演,取代精湛的念词,表现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即将来台的《烈爱.波姬亚》,结合了杂技演员与舞者的灵活肢体、水上舞台的装置奇观、激情狂放的现场摇滚乐,及电影《巴黎野玫瑰》女主角碧翠丝.黛儿能量十足的表演,让雨果笔下的禁忌之爱,再度撼动现代观众的心。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多元演员反映社会 身体、影像打造舞台奇景 大卫.包贝的创作与导演风格
卅七岁的法国导演大卫.包贝,是法国剧坛新一代导演中备受瞩目的一位。创作上身兼导演、编剧、舞台设计、声音影像数职,堪称全方位艺术家的他,坚持舞台上演员的多元性,任用不同族裔的演员,以呼应社会的现实状况;关注主题也聚焦於新移民、少数族群的生活,深具社会关怀。他的舞台上有演员、舞者与马戏演员,强烈的身体性表演也是他诠释文本的重要特色。而强烈的舞台视觉,精湛的灯光、投影,特殊的舞台设计,都是他的招牌标志!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独家专访《烈爱.波姬亚》导演大卫.包贝 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想谈的议题
新世纪前后开始戏剧创作,历经十多年淬炼的大卫.包贝,如今已是法国新生代剧场导演中最不可忽视的一位。视觉呈现丰富,社会议题导向,且喜爱与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家合作,是包贝作品最突出的特色。 十一月份中下旬,包贝正与一群哥伦比亚马戏团演员在巴黎双子剧院(Les Gémeaux)、克雷特尔(Créteil)艺术中心两处演出新作《上帝赐予》。他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独家专访,畅谈戏剧创作观。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温和内敛下,流著反骨热血 我所认识的大卫.包贝
本月受邀至国家戏剧院的《烈爱.波姬亚》,破纪录地创下去年法国内地巡回最多场次的剧场作品之一,令人惊讶的是,巡遍全法,唯独不进巴黎城内。「我其实不是那么喜欢巴黎,艺术圈里弥漫著太多做作虚伪的氛围。」大卫嘴角昂扬,淡淡地说著。「我特别喜欢在非制式的场域和空间与观众对话。」他说。「况且,如果巴黎人那么想要看我的戏,就『出城』看嘛!」大卫调皮地说。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烈爱.波姬亚》 以母性洗涤人性丑恶 大卫.包贝携手「巴黎野玫瑰」 重现大文豪雨果经典魅力
改编自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烈爱.波姬亚》,大卫.包贝首度访台的同名制作,综合了多元表演艺术形式,藉由独特的导演美学,让现代观众重新发现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巨作。除了令人惊艳的水池舞台与灯光设计,更邀得主演经典电影《巴黎野玫瑰》的碧翠丝.黛儿,担纲爱恨强烈的当代波姬亚,加上舞者、杂技表演者,及激情的摇滚乐,《烈爱.波姬亚》让雨果文字的魅力再度复活!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一面触动现代华人的照妖镜 林奕华作品的「看」与「见」
林奕华为华人社会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触动的,或许是观众内心以为不存在、或不愿意面对的课题,因此观众再也无法如观看国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动安全地扮演观众角色、接收导演的诠释与手法。如林奕华自己提过,很多人进剧场不是为了要发现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题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华走出个人的舒适圈,剧场里的可能性或许能与个人生命的可能性结合,「接受拒绝但不拒绝自己和他人」。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演员眼中,林奕华是……
思考跳跃、作品内里层次丰富的林奕华,对一起工作的演员来说,是怎样的一位导演?传闻中,他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逼迫演员向内深掘、向外发挥出强大的表演。本刊特地访问了四位林奕华的班底:谢盈萱、莫子仪、朱宏章与周d吟,一谈他们眼中的林奕华——是伯乐,是心灵侦探,是思想家,也是演员的导师……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Who's Afraid of 林奕华》书摘 对不起,我不是男生 林奕华与《恨嫁家族》
透过《恨嫁家族》中「反射思考」出的「当代女性的出路」,而它「反照」的是「当代女性的困境」。在探讨这样的「性」议题时,要讨论、反思、检视的,是权力形成的「过程」、「手段」、「方法」以及其为「主动」还是「被动」的状态。而林奕华之所以能够将议题用一个情节、多个层面的「反射」且「反照」出去,是因为他对於「时间」的敏锐。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听觉跨视界
人们说「听音乐」、「看表演」, 这意味著音乐用「听」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体技术愈来愈发达后, 却发现聆听古典音乐会中,逐渐出现更多视觉的趣味性 举凡动画、舞蹈、偶戏、浮空投影,甚至武术、电玩、厨艺、易经八卦应有尽有。 但当我们说,听觉与视觉的界线已逐渐模糊时, 别忘了人是感官复杂的动物, 不可能关闭视觉,只留下听觉来欣赏演奏。 更何况即使单纯的器乐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动,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听觉跨视界,听觉与视觉的跨界, 且看听觉的表演,如何愈来愈有「可看性」!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剧场?电玩!新马戏 「看」后MV时代的古典乐 当代音乐现场的多媒体与剧场化趋势
现在的古典音乐会愈来愈有「可看性」,多样的表演形式与音乐演奏同步呈现,让观众的耳目皆大欢喜。音乐演出的视觉化趋势,早有歌剧带头,但进入当代,除了作曲家在创作时就把「舞台指示」写进谱中,新型态音乐表演更不吝於跨界合作,若是户外音乐会更热闹,烟火、机器装置、飞行特技、动画、电玩、水舞、偶戏、舞蹈……都可以搭。但重点是,作曲家或音乐家得依旧是演出的焦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