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专题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Q:后辈 许乃涵 A:前辈 陈幼芳 小处著手逆向推理 不被剧本牵著走
陈幼芳在舞台上、广告中,总是气场强大,表演精准到位,一点就逗笑你;以「涵冷娜」之名游走於Comedy Club和网路影音平台的许乃涵,虽演喜剧但仍有困惑,不知自己是否选对路?两人初见面,分享来时路,前辈点迷津:「技术什么的都可以磨练,但爱好搞笑的个性或观察力才是必备。」「不要害怕挑战,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不打混,不自满。态度最重要。」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号
Q:后辈 赖玟君 A:前辈 钟欣凌 演喜剧 是一种走钢索的艺术
她们都是北艺大戏剧系的毕业生,也都有著令人一见印象深刻的胖胖可爱外型——「粉红猪」钟欣凌从舞台演到影剧,拿下金钟奖证明自己的实力,近几年在剧场中相当吸睛的赖玟君,表演备受瞩目——她们是大多扮演让舞台愉悦轻松的角色,却深知喜剧背后不一定总是明亮,也有悲伤、无奈,知晓月之暗面才能当舞台上的暖阳。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以艺术搭桥 创意不设限 访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召集人暨准艺术总监简文彬
曾在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任内推出多出歌剧制作的简文彬,这次以类似模式(国内幕后制作+国内外优秀声乐家演出)推出《茶花女》,隐隐可看到其「卫武营歌剧计画」的未来样貌。简文彬表示,卫武营本来就有专为歌剧演出设计的「歌剧院」,因此歌剧会是发展的重点,他希望每年都会透过固定制作、引进、协办来进行演出,并培育人才、养成班底,让歌剧的产业慢慢建立;也会与国外歌剧院合作,让人才与作品跨出国门,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表演艺术创作的蓬勃与实力。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简文彬亲自领军 打造当代《茶花女》
威尔第脍炙人口的歌剧经典《茶花女》,来到艳阳高照的南台湾,会化身为如何令人惊叹的美丽风流?在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召集人暨准艺术总监简文彬的指挥下,由杨士平执导,号称「有著实至名归的《茶花女》外貌」的罗马尼亚女高音瓦伦提娜.法卡丝担纲主演。导演将此版《茶花女》背景设定在「我们的时代」,要让观众感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周遭的故事,而能触动更多的反思……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扎根远眺 含苞茁壮 南台湾的歌剧生态
在表演艺术环境不算健全的南台湾,仍有如「创世歌剧团」、「对位室内乐团」等团队持续耕耘歌剧的制作,甚至是远征北部,而因此「红」回南方。人才的欠缺与流失,排练与演出场地的不足,观众对歌剧的接受度,都是他们面对的种种困境,但他们仍坚持不懈,也期待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歌剧计画,能让歌剧在此落地生根。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岛与国、城与乡 逃避与创造 台湾现代剧场的返乡故事
台湾的现代剧场发展,从上世纪八○年代读起,其实就是一则则「返乡」的故事:从海外学习归来者带回剧场新知,打开了蒙昧;从台北兴起的风潮,随著「社区」的发展政策漫流各地;接著,或是年轻团队直接选择返乡落户扎根,或是资深团队选择迁徙异地发展,让台湾剧场的样貌,随著地理性的变化而更趋多元……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归来嘉义 阮剧团 卖力撒种接地气
一群嘉义孩子,在外出求学后,因为想把戏剧的感动与自己的乡亲分享,他们返乡成立了「阮剧团」。但不是你想分享就可以分享,在找到正确路径之前,阮剧团也曾重重跌一跤。这一跌让团长汪兆谦清醒,意识到「接地气」的重要性,观众不来,「阮」就走近观众。教育与观众培养成为他们日日琢磨的基本功,「草草戏剧节」、「剧本农场」等等计画铺展开来,汪兆谦说:「我希望至少在嘉义,能让民众对於戏剧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正常的。」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回返苗栗 EX-亚洲剧团 用口碑「专注」扎根
林S安与江谭佳彦这对台印夫妻,有个共同的理想:回到家乡创立剧团,在评估台印两地状况后,他俩携手回到林S安的故乡——苗栗,打造了EX-亚洲剧团。宁静山城与大都会不同的文化环境,让剧团在经营上须有不同於城市剧团的策略,除了靠在城市演出建立口碑以在故乡存活,他们也针对当地特色推出「亚洲假日剧场」,让当地居民在假日能够将进剧场观剧当作新的休闲;今年,假日剧场将扩大为一个月的「2016亚洲假日剧场」,邀来更多演出与苗栗乡亲共享。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深耕台南 台南人剧团 开拓一畦艺术的园圃
立足台南卅年的台南人剧团,五年前移居台北北投,却未放弃台南这个「起家厝」。留守台南的团长李维睦因缘际会租下321巷的旧建筑,除了持续在台南维持排练与演出,也与其他邻居一同打造「321巷艺术聚落」,因为空间特色,也发展出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参考飞人集社的「超亲密小戏节」,举办了结合表演、艺术「夜市」的「321小戏节」,今年跨入第三届。李维睦说这方园地,希望能持续提供各种团队使用,「让新的剧团养成、让他们感受到有人支持。」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号
移居宜兰 无独有偶工作室 「偶」的未来在此创造
二○一三年,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为了能有将制偶工厂、排练场、办公室、推广空间合而为一的空间,选择移居宜兰利泽,交换的是用一团资源与人力来创建、营运国际偶戏艺术村,却也翻转了剧团经营与创作的思考。除了原本就在做的偶戏创作、教育推广、国际偶戏交流,更落实与在地互动,除了在社区、绿色博览会演出,亦增加试演、工作坊成果展演,演出后办座谈邀观众自由交流,并以宜兰文学、传说入戏,与地方文化结合,打造「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