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上台 年纪绝不是问题 让掌声再度响起的熟龄剧场
从碧娜.鲍许的暮年版《交际场》、比利时当代舞团的《栀子花》到将访台演出的日本乐塾剧团《女人的和平》,我们看到长者们在舞台上的独特风华。而熟龄的剧场为何兴起?一方面是在高龄化社会中,戏剧活动可促进老人走出家庭、重新与社会交流,在医疗上也发现戏剧活动对失智或阿兹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疗与预防功效,而在艺术主题上,老人丰富的人生经验,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题材。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号
细话上海大剧院内部硬体设备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岁月流转中 共构生命风景 熟龄剧场在英国
随著老年人口增长,如何能够维持他们的身心健康,向来是长照政策的重要课题。然而,艺术作为促进银发族福祉的重要元素,如何能够鼓励他们参与、并从中获得快乐与自信?从英国的案例中,长者不只是被动的观众,更可以成为主动参与者。运用让长者的记忆流转赋权、年轻世代得以理解、照护者亦能培力的企图。长远看来,亦是让文化和历史具有永续性的做法。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不让小鲜肉专美 银发族革命方兴 熟龄剧场在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龄化社会,长寿者比比皆是,也成为重要的政经议题。当年叱吒小剧场的第一、第二世代如蜷川幸雄、流山儿祥,在进入中高年后,也展开「跟同世代的人一起玩戏剧」的行动,创立熟龄者剧团;甚至也有专演音乐剧与全女性的剧团,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表演一样有趣动人。日本现今大约有五十个左右的中高年者剧团,不管是职业或业余,长者在戏剧中找到让生命重燃热情的力量,也丰富了自己熟龄后的人生。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熟龄「乐塾」魅力满点 洋溢生活感的真实 流山儿祥与乐塾 歌舞寺山修司《女人的和平》
在日本有「地下剧场的帝王」之称的流山儿祥,年近五十岁时招募素人演员成立熟龄剧团「乐塾」,最初他只想跟同世代的人徜徉在戏剧世界一起游玩,但是团员活力十足的表演,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每次排练都像做实验般充满乐趣。乐塾这次访台的《女人的和平》,是寺山修司改编希腊悲剧《利西翠妲》剧本的歌舞版,演员演技自然不做作,透露出具有生活感的真实,正是乐塾的独特魅力所在。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重现生命历史 激发社会复音 熟龄剧场在台湾
台湾的熟龄剧场早自一九九○年代发展,知名的有源自台南的魅登峰剧团,与在台北创立的欢喜扮戏团,前者从生活情境出发创作,后者则走口述历史路线,撑开更宽广的历史想像。近年更有原住民剧团聚焦部落长者,透过故事找回族群记忆。这些故事已不单单只是剧场文本,而是社会的复音、异声,有了这些,这个社会才不会趋向单一价值的社会。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藉戏剧与青春搭桥 不让故事埋藏 蔡樱茹与果陀剧场的「活化历史」计画
由剧场工作者蔡樱茹与果陀剧场共同推动的「活化历史」计画,带领长者到国小校园述说人生故事,与孩子交流互动,一起演戏。藉由表演课,蔡樱茹希望长者能愿意分享一身宝藏,从亲身体验改编成演出剧本,了解自己进而表达自己。透过这个平台,老人家的智慧能传承给下一代,甚至建立起浓厚的情感,蔡樱茹说:「许多老人和小孩每年都回来演,就像看自己亲生的爷爷孙女,他们也会跟我说自己家里的八卦,谁谁谁又怎么了,一同长大,一同老去,像家人一样。」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简单动作层次分明 柔缓律动舞出创意 云门舞集舞蹈教室熟年课程
云门舞蹈教室的熟年课程是专为六十岁以上的熟年朋友量身打造,主要针对长辈常见的肌力、关节退化、平衡与心肺功能等问题设计的一套教学系统。一堂课九十分钟,层次分明地唤醒学员感受了解身体。透过简单的「拍打」、「延展」、「流动组合」等动作,长者松筋活骨,也更享受动身体的自在乐趣。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快乐「青春鼓」 动中有禅注活力 十方乐集的乐龄打鼓课
因缘际会之下,十方乐集团长徐伯年近年开了「青春鼓」课程,教熟龄、退休、银发族学打鼓。徐伯年说,他是用健康养生观点定位「青春鼓」,考量的是如何把手松掉、甩下来,在意的是鼓棒跟手、身体的关系,身体跟精神的关系,精神跟灵魂的关系,再来才是微微带出音乐发展的方向。不少学员透过专注打鼓,忘掉烦心挂虑,抒压解郁,学员说,打鼓的纯粹开心让他们彷佛回到五岁小朋友状态,他们认为「青春鼓」名字固然取得直白,但还不够,应该叫「幼稚鼓」才对。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号
聆听走看.历史忆往 城门之歌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绕一遭。」曾几何时,这念谣传著传著,就跟「鸡蛋糕」连上了关系?不过,当今年二月十四日北门高架桥拆除,古朴的城门重现全貌后,似乎就可以懂得一个道理——经过岁月的冲刷,当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带著回忆、赞叹、期待等不同的情怀前来时,就可以解释人们对单一事物的多样理解,有多么出人意料。 城门,一向是人们的守护神,庇佑著一方老百姓,自然成为被歌颂的对象。但有趣的是,许多所谓的「歌颂」,竟然在城门尚未出现前便以一个「精神的概念」无形地矗立了。城里城外是如此,国内国外也一般,不妨趁现在,让我们从今日的北门出发,连线德国的布兰登堡、乌克兰的基辅、埃及的底比斯城门,从聆乐的角度认识它们,再让达人们带我们到此一游,探究这古老城门的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