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反转艺视界 海角创乐园 台东艺文漫步

三条台东艺文主题路线,探访剧场、歌谣、艺术聚落 三位艺术家亲自带路,在山海间漫游人生轨迹 十二款地方人物,让生活的入口自然飘浮在书页间   海岸山脉 部落 太平洋 跳舞 歌唱 铁道边   有人说:艺术即生活 有更多的人说:我们先是人,才是艺术家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当表演,成为生命的实践 原住民表演艺术在台东

台东的艺术家、团体及空间,彼此多少都有交会的时候。其中的多数人,同时也都是台东社会运动的中坚分子,近年,从较显著的议题,例如反核废、反美丽湾等运动,艺术以表演、文件、设计、装置显现,艺术家不只用音乐、行为艺术、绘画创作,甚至用走路实践社会行为。从部落的视角,文化、经济与社会本来就是一体,是「现代」切割、分类了它们。而对他们来说,他们先是人,才是艺术家。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绕远路,才回得了家 布拉瑞扬的返家路线

「唉,这个路要怎么走啊?」休旅车上导航始终开著,布拉瑞扬紧抓方向盘,拉直脖子盯紧路,最终还是扬起声,问了坐在后座的台东摄影师。回台东近两年,这里对他而言仍是一个新的城市。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阿栖睐》 手牵手,找到生活的位置

布拉瑞扬的新作《阿栖睐》,舞者得牵手六十分钟,这是来自原住民歌舞的传统意象,「在部落,牵手表示我们都是一家人,最尾巴的人还能感觉到头,精神是同一的。」一出精神状态超过技术的舞作,在时间酝酿中成形,更是生活共度的点滴凝聚。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当歌,是唱给生活听 原住民歌谣的「有情」世界

丰富的台东原住民族歌谣,无论情歌、祈求歌、叙事歌谣或庆典歌谣等等,其因时因地而异的各式功能性意涵,塑造了多采多姿的歌谣传统,在原住民族以天生嘹亮的歌喉取代文字的娓娓诉说时,歌谣背后的集体抒情循著祖先的脚步,回荡在当代的传统视野中。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我的生活 就是教会、学校、社区 高淑娟的台十一的信仰路线

杵音文化艺术团,一九九七年成立於台东市马兰部落,团长是宜湾阿美族人高淑娟,以采集、研究、出版及展演阿美族复音音乐为中心,二○○一年起陆续出版《长者的叮咛》、《马兰MAKABAHAY——来自马兰部落的乡音》、《移动的脚步  移动的岁月  马兰农耕歌谣风》与《寻觅复音——重拾台东阿美族失落古谣》(猫狸文化工作室发行)四张专辑,《寻觅复音》更於前年荣获传艺金曲奖最佳传统音乐专辑。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当聚落,与艺术不期而遇 从都兰到铁花村的艺术社区营造

位於海边的都兰,是台东最知名的艺术聚落,从早年在地艺术家希巨.苏飞在这里的新东糖厂成立工作室以来,这里的灵秀景观与好客包容,宽广的创作空间及离开原生部落的自由感,让许多艺术家如被磁吸而来,日积月累,成就了都兰独特的艺术氛围。而近年以台东市台铁旧宿舍货仓为基地发展出来的「铁花村」则是结合音乐、艺术、文创市集的交流平台,培养了在地的音乐人才。都兰村与铁花村,已经成为东台湾的艺术新亮点。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铁道旁的一日 刘梅英的旧铁路廊道散步路线

采访这天,四月阳光暖融,近乎盛夏,台东剧团团长刘梅英骑著单车赴约,我们散步在剧团旁的旧铁道路廊,这条木栈道贯穿台东糖厂、铁花村、铁道艺术村等台东知名观光景点。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12款台东的生活态度 在地特色人物速写

不要输给雨 不要输给风 也不要输给冰雪和夏天的炙热 保持健康的身体   没有贪念 绝对不要生气 总是沉静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 一点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么事 先别加入己见 好好的看、听、了解 而后谨记在心不要忘记   在原野松林的树荫中 有我栖身的小小的茅草屋   ――宫泽贤治《不怕风雨》雨?????   台东当然不只艺术,老实说,艺术之外的真实生活更动人。 我们让十二个人成为进入台东的入口, 他们做著相异的工作,但都有相似的,不畏风雨的特质。 他们的入口漂浮在台东市区、在台11线、漂浮在都兰、在鸾山、在知本…… 有些理解是唯有实际抵达才能够获得,走吧,一起穿过入口,去台东。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号

月光小栈「女妖在说画」艺廊 李韵仪 在边缘回应整个世界

来到都兰,大概都不会错过都兰山腰静静远眺太平洋的那幢日式建筑月光小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