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号

东方剧场西化经验

继去年「小亚细亚网络」邀请日本榴华殿剧团来台,以及年底的Pappa TARAHUMARA的「惊鸿一瞥」后,今年日本小剧场元老「新宿梁山泊」也将第一次出国巡回至台湾。经过数十年「西游取经」的台湾剧场界,虽然与日本相隔咫尺之遥,却有如千里之距;在眼见日本剧场逐渐脱离传统与现代的挣扎,?向独特美学风格的同时,台湾剧场创作者是否开始省思学习日本经验的必要性?本刊从影响日本艺术界甚巨的六?年代开始,探索日本小剧场的沿革和发展;并且就剧场实践与剧场风格,介绍几个具有当代美学意义的创作者和团体。

PAR / 第67期 / 1998年07月号

创作与婚姻

常有人以为艺术家在独自面对生命时,才能锤炼出创作的精华;然而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创作者,选择了平凡人的婚姻生活,与对方许下一生一世的承诺。在这样生命过程的转化中,他们如何适应两个人的生活,在日常烦琐中沈淀创作?除了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情:两人彼此不同的生活经验与专业背景,究竟是限制了自我创作的空间还是使得彼此的艺术创作获得了成长?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号

当电影爱上音乐

九?年代是声光媒体争鸣的战国时代,许多过去由古典音乐学院出身的指挥或作曲家投身电影配乐工作的行列,他们藉著与影像间的互动,革新并推展著电影音乐向前。 十一月,电影《钢琴师》主人翁大卫.赫夫考来台演出,国内一年一度金马奖国际影展也即将如火如荼展开,对於讨论第八艺术电影与古典音乐的关系,正是时候。本刊特别企划「电影配乐与古典乐」专辑,希望从大卫.赫夫考与电影《钢琴师》掀起的古典音乐「电影现象」、古典乐如何?剧情增添特色、欧洲现代古典作曲家如何写作电影配乐、以及国内作曲家史撷咏的亲身配乐经验等四个方面,掀开电影配乐与古典乐间暧昧迷人的面纱,勾引读者进入乐、影共舞的奇妙世界。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号

两厅院10岁生日!

今年适逢国家音乐厅与戏剧院十周年庆,回顾两厅院走过的十年历程有如一部鲜活的近代台湾表演艺术发展史(《表演艺术》曾特别企划专题,在今年上半年回顾演艺十年),两厅院?庆祝落成?用十周年,从八月份开始策划一连串精采的各类表演节目。 十月的两大重量级节目登场: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的「向巴兰钦致敬」与由林昭亮担任节目总监,邀集包含马友友在内的国际知名音乐家演出的「国际巨星音乐节」。 本刊除对这两大节目深入报导外,也特别遨请这十年来曾经参与两厅院演出创作的本土艺术创作者提出他们对两厅院十年的感言与建议。希望在庆祝两厅院十岁的同时,也展望两厅院下一个精采十年的到来。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号

纸上艺术节谈兵

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年台湾八个表演团队终於在文建会的带领下远赴法国亚维侬艺术节,站上了国际舞台。夏天的亚维侬不仅名声透台湾,艺术节也成了表演艺术的一种「仪式」。 而事实上,今年台湾的艺术节「凑巧」也特别多,台北市甚至举办了结合三千位艺术家的艺术节。今月,焦点转回国内,就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持续一九九八年的「艺术节现象」。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号

创作年代

内在年龄阶段的改变会让人对生命有不同思考,然而,外在环境的变动也会有所影响。近年来台湾艺术环境急遽转变,不同世代的舞蹈、戏剧创作者,将生命的沈殿在舞台上升华,展现一片缤纷的景象。尽管「世代说」在各方引起不同的争辩,我们在这里无意界定世代的分野,而在呈现艺术创作在年龄与环境这两个变因影响下,所出现的各种风貌。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号

考古第一现场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号

城市的艺文空间

理想的城市艺文空间不只是一个支持艺文活动与表演艺术的场地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得流露一种「市民之地」的公共感。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号

侧写林昭亮

印象中,「林昭亮」这个名字似乎已经在爱乐人的心中存在已久,这其实是因?他成名早的缘故,现年才三十七岁的他,正向他一生中艺术最圆熟的阶段迈进。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号

艺术节的艺术

「我们是不是太迷信艺术节了?」艺术节的举办虽然丰富了台湾的表演艺术舞台,学者专家却以更宏观的角度探讨「艺术节」是否有其他更多元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