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16期 / 1994年02月号

死海,维也纳华尔滋和鬼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凯蒂.米契尔 Katie Mitchell 「摄」入文本的温柔

出身以剧作家和演员为主体的传统英国剧场, 凯蒂.米契尔总是不示弱地踩著保守派的神经界线。 牛津大学毕业,精通史坦尼夫斯基, 米契尔不走写实主义的传统路线,反而以拆解文本闻名。 她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切入诠释经典, 突显剧作中被忽略的女性声音,直指当代女性面对世界的困境。 结合电影与剧场的同步录像手法,标举她独一无二的导演美学, 建构真实也质疑真实,带来新的观看方式。 相较於英国本地,观众和评论家对她评价两极, 在欧陆地区,她的作品总引来极大回响与共鸣。 即将在台上演的《茱莉小姐》, 即是她受邀为德国列宁广场剧院执导的代表之作。 我们从创作背景、文本取材、工作方法、导演手法等诸多面向, 深入剖析这位纵横欧陆与英国的导演, 同时独家专访米契尔,畅谈她对影像与剧场的思考。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跳脱英国脉络 参透文本解体重构 凯蒂.米契尔的背景及创作历程

不同於其他英国剧场菁英的事业发展轨迹,凯蒂.米契尔因未曾赴波兰、俄国、乔治亚、立陶宛等国家,学习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统、葛罗托斯基训练方式,也经验了前苏联政权的瓦解、柏林围墙的倒塌等政治风向转变的时期,让她的创作概念与对政治与剧场的体悟都相当不同,非常重视排练前的准备功夫。虽与英国国家剧院有长达十年的亲密合作关系,但晚近则将工作重心转至欧陆,发展创新的多媒体剧场。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做足功课再出发 多样手段构筑观点 凯蒂.米契尔的文本选择及改编

不论米契尔的文本选择为何,她会由作品写成的年代为研究起点,因此作品总能展现其中女性角色面对的困境与抉择,亦不闪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将作品视为对世界时势的回应。她尤其擅长以当代的场景、写实的画面,重新处理写於过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鲍许的影响,米契尔也时而加入舞蹈与音乐,除了配合文本诠释之外,有时也让充满细节的欧式空间,转换成梦境中跳动与不连续的场景。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号

来!跳神 古傩的活化石 贵州安顺地戏

地戏是贵州安顺地区特有的剧种,源於岁末驱傩的仪式,当地称之?「跳神」。今年四月间,在?华大学王秋桂?授策画下,安顺地戏来台做?期一个月的全省巡回演出。恭逢盛会,本刊端请王?授特别企画组稿,完成系列篇章,对安顺地戏之史源、祭仪、表演艺术及面具做全面的勾描,对此次来台演出的詹家屯地戏队亦备文详介,便於全省读者及观?,在观赏地戏演出时,?睹其热闹,亦探其堂奥。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一场引人入胜的戏剧游戏 凯蒂.米契尔的即时摄像剧场

文本是米契尔结合电影与剧场美学背后的一股驱动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转换成主角一样,在米契尔的即时摄像剧场中,真实幻象是「如何地被创造」已经越俎代庖成了观赏中心,带给观众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戏体验。剧末,让人如梦初醒,赫然惊觉,不单单萤幕上是幻,剧场上揭露的真实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戏剧游戏。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虚实交错的体验 多层切入的感知 欧陆剧场中的同步影像叙事

结合多媒体影像与现场表演的剧场手法,已经成为当代剧场的新兴风潮,无论是定点拍摄、数位装置的摄影、即时剪辑、经过特殊处理的合成效果或是3D投影,舞台上的影像不仅制造出强烈的感官效果,也让剧场演出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除了凯蒂.米契尔,将於五月到访的凡.霍夫,作品曾经来台的盖西耶、卡斯多夫……他们透过同步影像制造一场虚实交错的感官体验,带领观众深入层次分明的叙事空间,让他们自行辩证对於现实的多元感知。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专访《茱莉小姐》导演凯蒂.米契尔 女性主义者的凝视

她是极少数能够纵横欧陆与英国、成就高规格大制作的女性剧场导演,在这个多少还是以男性为主导者的表演艺术领域中,凯蒂.米契尔更刻意突显其女性主义者的角色,在选材与诠释角度上,从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视」,所以在重新诠释史特林堡、这个知名「厌女者」的剧作《茱莉小姐》时,也刻意从剧中的女仆克莉丝汀的视角出发,因为「她代表的是一个最多数的女性团体,她们的故事向来都没有被叙述过。」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专访《茱莉小姐》女主角茱乐.伯温 这是一出精确周密的舞蹈剧场

《茱莉小姐》是列宁广场剧院资深演员茱乐.伯温与英国导演凯蒂.米契尔合作的第一出戏,在剧中担纲厨娘克莉丝汀的她,所有的剧情都透过她的眼睛发生,谈起合作过程,她说:「整个过程令人紧张、兴奋,而对演员纪律要求之苛刻,可是达到了最高程度。」不同於一般剧场演出,演员可以有即兴与稍有差异的诠释,茱乐.伯温说《茱莉小姐》「是一场精准的编舞。要是我们当中有人一不小心,出了岔,就会全军覆没,演出就泡汤了。」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舞台幻觉的融入与解构 凯蒂.米契尔眼中的《茱莉小姐》

对凯蒂.米契尔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诠释都客观地铺展三名角色之间的关系,把焦点放在两名主角的阶级落差之上,而她却想深入刻划个人主观意识,以突显剧中的亲密氛围。在米契尔的改编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的克利丝汀不再是个无关紧要的女配角,反而成为一个濒临崩溃边缘的脆弱主体。她带领观众一步步发现自己未婚夫与女主人之间的情爱纠葛,邀请他们融入冲突的核心,成为愕然无声的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