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从生活到剧场 行进无碍的艺术之路 关於「障碍艺术」
英国诗人艾伦.桑德兰曾写到,身心障碍艺术就是艺术,「不是让残疾人做些什么,好消磨时光的休闲娱乐,也不是治疗手法。」这是英国身心障碍艺术发展至今的「主流」观念,原先的身心障碍艺术(disability arts)一词,被身心障碍者、在艺术领域的创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碍艺术里,由我们主导。我们说自己的故事、呈现自身对於身心障碍生活的感知,以及与其有关的议题。」桑德兰写道。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英国经验 翻转角度不隐形 现身舞台无界限
原本被社会「隐形」的身心障碍艺术者,在廿世纪中期后,在以概念建构、形塑框架作为创作手法的表演艺术领域,其差异有了反转的契机。如即将访台的克莱儿.康宁汉坦然在舞台上面对自己的限制、演员麦特.佛莱泽以自身的畸形挑战观众自身与「他人」的界线,还有知名的格雷埃剧团,从不划地自限,持续推出精良制作……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英国身障表演艺术家克莱儿.康宁汉 坦然面对自己的限制
使用手杖超过廿个年头,对英国障碍艺术家克莱儿.康宁汉来说,手杖不仅是生活中她赖以行进的工具,更是她身体的延伸,赋予她额外的能力,进而成为她艺术表现的创意源头。年轻时的康宁汉,作品中大量使用歌唱、空中特技、与高难度的手杖技巧,彷佛是恨不得能证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到了将访台演出的《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她所坦然展现的,反而是自己的诸般限制与非能力。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身体无限可能 戏剧、音乐各自缤纷 台湾近年障碍表演艺术发展
在台湾,提到障碍艺术家,通常大家最快想起的,应该是多位表现优秀的视障音乐家如钢琴家黄裕翔、许哲诚与女高音朱万花等,其他值得注意的音乐团队则还有混障综艺团、极光打击乐团等;而在剧场方面,除了有导演汪其楣持续带领多障别者演出,长年探讨身体未知可能的「第六种官能表演艺术祭」,演出内容更跨越各种不同障别的艺术创作。多样的表现,让台湾近年的障碍表演艺术更显缤纷。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极光打击乐团 敲出震慑人心的生命之光
由朱宗庆打击乐团2团团长何鸿棋创立的「极光打击乐团」,是全台湾第一个包容多种类身心障碍别的击乐团队,今年五月受邀在「台湾国际打击乐节」开幕音乐会上表演,精采的演出让在场的国际团队与乐迷惊艳又感动。何鸿棋不因团员是社会上的弱势者而降低要求训练标准,恩威并施地让团员学会看谱与打击技巧,何鸿棋说,「我本来是放牛班学生,因为打击乐改变一生,现在不但有机会发挥所学,又能让身心障小孩和父母勇敢走出来,这是我的福气。」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表演艺术无障碍 文化平权政策与剧场无障碍的美学
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说:「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若艺术与生活是彼此的反射镜,身心障碍者参与文化活动的经验即反映台湾弱势族群的生活处境。若艺术能提升生活品质与心灵素养,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透过艺术来正面影响社会脉动、正视障碍者在生活中接触美学、参与文化的机会。尤其台湾即将迈入超高龄化社会,艺文场馆迎接的观众群中因老化而失能的长者只会有增无减。本文将分析目前障碍者文化参与过程中突显的社会现象,并从国外表演艺术圈正积极发展的「无障碍展演规划」的观念来讨论文化平权的意义。希望藉此开启国内针对障碍观众参与文化的讨论、思考未来如何透过无障碍的观念来经营表演艺术的永续性、甚至优化艺术作品本身的可及性与内涵。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无障碍的两厅院 为全民打开艺术之门 访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
国家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表示,两厅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体无障碍的服务,除了硬体上的改善,软体上也要开发更多的无障碍服务,如口述影像、点字或大字节目单等。另一方面也从此引发对障碍艺术的思考,在节目规划上,希望两厅院能够从公益与社会关怀的面向出发,定期呈现障碍艺术家的演出。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成为视障者的眼睛 关於口述影像的实践
口述影像是传播平权的实践,是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为视障者传递影像讯息,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技术。而口述影像师的工作则是将静默的讯息,如空间布景、人物表情、动作等,用语言加以解说、描述。口述影像有别於明眼人的观看逻辑,作为视障者与世界的连结方法之一,并不是单纯的现场报读,而需要进行繁复的准备、反覆观看影像并整理相关知识,口述者亦必须敏锐感知现场状况,才能提供精准、适当及流畅的资讯,以促进视障者与社会的双向沟通。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舞台奇观制造者
在影像取代现实的当代社会,惊人的奇观透过各种尺寸的萤幕传播,都成了日常的景观,像漫天洒出的一把豆子,支离破碎。在黑盒子里,离散的豆子们刺目扎脚,成为日常的例外之地。 本期特别企画聚焦三位视觉语言丰富的艺术家——希腊编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约安努,日本导演暨装置艺术家高谷史郎,巴西编舞家黛博拉.寇克。他们三人的创作源头各异,视觉艺术、建筑、设计、运动……善於一一捡拾散失的景观碎片,敏锐地抽取潜伏日常的异常与惊奇,耐心收拢、重组、制造为一钟表机械盒般精密的舞台奇观。我们邀请三位艺术家接受专访,分享创作历程的所思所感,也一一揭密奇观锻成的幕后秘辛。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号
希腊编舞家帕派约安努 自然无为 身体炼金
希腊编舞家帕派约安努的父亲是工匠,他自小接触绘画与雕塑等需要与真实物质相伴的创作媒材,即便从凝结时空的静态视觉,到帕派约安努口中「透过流动的时间与空间生成能量」的舞台表演,不变的是其一贯对待「自然物质」的坚持。只是现在,油彩与雕塑原料成了「用肌肉、骨头、皮肤等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人体」。创作,对帕派约安努而言,代表他真正用双手与身体工作。这般对於物质的执著,正如让象徵物质神秘质变的「炼金术」成了他的创作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