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1:台湾戏曲中心正式开幕,打造戏曲未来工程 热闹滚滚打响知名度 企画满满传承又启后
今年十月宣告正式开幕的台湾戏曲中心,除了让台北市北区新增一个重要场馆,更令人瞩目的是它将如何为传统表演艺术打造未来?除以连串活动敦亲睦邻、打响知名度外,也推出了「创意竞演」节目徵集、「承功—新秀舞台」等企画,为戏曲下一代的创意与人才搭建舞台,并将制作与台湾传统戏曲有关的历史剧,建构台湾传统戏曲史……传承并启后,台湾戏曲中心的未来令人期待。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2:艺文界串联发声,僵化法规也松动? 创意再多也难一路通 法条关卡仍待正视解决
因为自然而然剧团邀请波兰剧作家瓦恰克来台教授编剧工作坊,无法得到劳动部发给工作许可而遭判罚款的事件,引发媒体关注与艺文界要求改变的呼声,文化部遂主动出面与劳动部沟通,并建立了以后的会商机制,而可能需要解套的,还有非制式空间的使用认定、补助核销的繁琐规定等。陋规虽有了松动迹象,但修法脚步仍须加快,才可能追上民间活力与灵动性,否则创意再好,仍可能连连碰壁。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3:跨国交流「脱欧入亚」,文化也要「新南向」? 重新认识亚洲邻居 深度交流带动自身反思
从几年前的欧债危机,中国及亚洲国家的经济相对稳定成长,促使了欧洲许多国家将焦点转向亚洲,而这股浪潮似乎也影响了全球表演艺术界的目光,许多亚洲的艺术家在国际上展露头角。随著台湾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文化面也投入资源鼓励交流。去年除了有不少东南亚艺术家访台展演,台北艺术节由熟悉亚洲艺术现况的新加坡籍邓富权接任策展,民间更早有不少交流合作。或许可期待的是这样的交流带来在台湾艺术家身上所产生的碰撞、冲击后的深化,对自我主体的寻找、对亚洲与自身历史的反思。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4:举办国际级赛事,让世界看见台湾 在家夺奖吸睛 带动乐坛蓬勃活力
世界乐坛让全球乐迷最能投入的时刻,莫过於各种音乐大赛举办之时;以前台湾音乐家只能出国比赛,台湾乐迷只能远端观赛加油,今年本地乐界除了有「第三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更有第一届「台湾国际打击乐大赛」,举办成果令人瞩目,台湾音乐家更表现出色,纷夺大奖!国际级赛事让世界看到台湾,也可以带动本地乐坛的活跃与蓬勃。从今年台湾两大国际音乐赛事看来,台湾缺的不是踊跃参与的人才,而是给予鼓励的平台。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5:世大运、植剧场,表艺界跨足不同舞台 迈出黑盒展神通 剧场人才惊艳四方
表演艺术人才济济,今年更透过两大事件备受瞩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的开幕式,由剧场人士操盘,并由三位艺术新生代统筹掌舵,耀眼成绩让世界都看到;另,由资深导演王小棣领军的「植剧场」,带著多数出身剧场的成员,制作系列精采好戏,也得到金钟肯定。剧场人走出黑盒,以团结精神与秀异才华走上更大的舞台!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6:县市艺术节庆,抢抢滚为哪桩? 地方艺术节百家争鸣 密集演出令人目不暇给
各县市举办各种艺术节庆是常事,不过这一两年来的密度与数量之高,也相当令人吃惊。细属各县市的表演艺术节,有的历史悠久,有的是今年新创,有的能提出论述,有的是凑齐一起行销,究其根源,除了当地政府希望能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演出活动,给予演艺团队演出或交流的机会,另一则是来自文化部补助活化县市文化中心剧场营运计画所产生的效应。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7:实践「文化平权」,今年全面展开? 从政策宣示到实际执行 打开文化近用之路
透过文化部的宣示推动、公立文化场馆设施的改善,还有陆续召开的研讨会、种种网路上的讨论等,这一年「文化平权」的议题也让更多人理解并体会到改变,例如两厅院的无障碍设施优化、增设无障碍座位区,团队在演出时提供点字、有声节目单,还有口述影像服务,而且也有节目企画也推出障碍艺术展演。将「文化平权」纳入政策中,让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将开始一点一点消失。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8:观演关系再翻新,拍照上传正夯? 社群软体延伸表演 触及更广但「不在当下」
今年,将社群软体与直播纳入展演的作品处处可见,如北美馆展演混制的《社交场》、开放观众进入舞台摄影的《捕梦》、引起打卡热的《一个人的美术馆―寂静敲门》、连夜直播的《嗨歌三百首》……但当观众频频拿出手机拍摄、即时上传分享,此行为对创作端来说,究竟是在作品的诠释上构成另一层意义?或反倒徒增干扰、稀释了讯息的传递?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9:从街头到剧场,在地马戏翻出新风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广 深化创意连线当代剧场
随著许多国外新马戏制作的来台演出,国人对马戏杂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与想像。在这一波预备为台湾马戏寻求表演艺术正统性、亟待连线当代剧场的开端,几个南北艺术节的策划,都试图纳入台湾马戏向外喊话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练功的杂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与圆剧团等团队致力开创台湾的当代马戏创作,虽仍在摸索阶段,但可看出他们朝在地创作目标发展的潜力。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现象10:艺术走出场馆,深入生活场域 走出剧场处处剧场 艺术扩散无边际
「走出场馆」、「艺术推广」、「深入生活场域」,表演艺术不一定在传统的剧场或场馆发生,这样的行动愈趋蓬勃。有的是场馆主动出走,如国家两厅院的「艺术出走」计画、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扩散」计画,有的是创作者寻找另类空间展现创意,山边海隅、空屋空地、咖啡馆、餐厅,都可能激发表演创意。或许「剧场」一词,除了描述硬体空间,更是一种概念,带著它,处处都是挥洒艺术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