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简佩如 再现葛兰姆舞蹈璀璨 熟成肢体惊艳世人

被评论指为「当代戏剧性最大胆且身体最多元的葛兰姆舞者……拯救了玛莎.葛兰姆舞团」的简佩如,近年获奖不断,今年纽约贝西奖锦上添花,再次登上舞蹈的巅峰。去年成为舞团客座首席后,以自由舞者的身分跨界时尚等领域,这位正值盛年的杰出表演者,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李哲艺 打造专业乐团 为台湾这块土地演奏

自二月创团音乐会以来,湾声乐团不但凝聚了演奏家们的向心力,更大幅度开拓了非表演艺术爱好者进场聆听音乐的人口。从台湾丰富多元的文化资产取材,让古典音乐与这块土地紧密结合,产生需求、带动风潮。将理想化为实际,值得给予最高鼓励!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号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詹杰 舞台影剧创作均佳 笔下议题深刻宽广

深掘生活现实、关注人物故事,透过细腻手法、巧妙编整,写出人与人之间笑中带泪、苦中有甜的日常,引人思量、自省。默默正视的各种议题、面向与社会中的不同角落、景况。剧作多元且多变,实地调查取材,尝试创新持续成长。今天他正关心什么、明日又将带来怎么样的故事,值得殷殷期盼。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乐来乐电影

有没有过那种经验:当你沉浸在恐怖片里,画面明明平静,但主角缓慢往前走的时候,心中却惊吓不已……那是小提琴的尖声催促划破黑漆漆的电影院,让你笃定后方必然有什么事情发生! 是的,电影音乐就是有这样的效果,让你的情绪在短时间中澎湃汹涌、瞬间落下泪来。这时你才明白,原来眼睛看得见的,不一定是真实;道尽了千百般的形容词,也不能精确达一种情绪,唯有音乐,才能穿越视觉或语言的障碍,直达心扉,将情感拉得更高、压得更深。 国家交响乐团(NSO)这个乐季首度安排了电影院系列音乐会,本期特别企画也聚焦电影音乐,先从音乐看电影,再从电影看音乐,透过两条脉络进行探索。从电影百年史开始,认识四位国际知名的电影配乐大师,再了解古典音乐作曲家与电影的奇缘。最后,请记得玩玩解码游戏,试试看电影中的古典乐,您知道多少?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音乐,从来就不只是配角XX电影音乐百年史

从法国卢米埃兄弟在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廿八日首度举办收费放映以来,电影「诞生」迄今已经一百廿二年,而在有声电影面世之前,「电影音乐」早就伴随著电影诞生而存在。从现场伴奏、专人谱曲、精选配乐、搭配行销,到与影像同高成为创作主要元素……在电影里,音乐从来就不只是配角!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谁?让电影随音乐起舞…… 四位不可不知的电影配乐大师

一般而言,大家对电影配乐的印象都是用来烘托剧情打造气氛,但在配乐大师的巧手下,音乐成为剧情的主要推手,甚至成为看完电影后唯一留下的印象……本刊特邀此次为NSO「蓝色电影院」系列音乐会担任导赏的资深影评人蓝祖蔚,为读者介绍四位不可不知的电影配乐大师,看他们如何施展魔法,翻转电影配乐的地位。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泾渭何须分明 挥洒独到创意 古典音乐作曲家的电影奇缘

说电影配乐是为通俗大众而作,感觉上似乎与严肃的古典作曲家沾不上边,但从电影发明迄今,其实也有不少纯古典音乐作曲家与电影有过相遇之缘,甚至塑造了电影的独特风貌,如二战时从奥地利流亡美国的康果尔德,以维也纳轻歌剧的甜美风范与色彩丰富的配器技法,成为好莱坞电影音乐的主流,并且奠定日后电影音乐的发展模式;现代音乐代表性人物荀贝格也曾受邀为电影谱曲;德国重量级作曲家艾斯勒也曾流亡到好莱坞,留下四十多部电影音乐……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那些导演与配乐家的「别有居心」 电影中的古典乐密码

从卢米埃兄弟横空出世以来,古典音乐与电影之间就建立了鱼水之交。尤其随著电影蒙太奇理论日趋丰富,借用古典音乐为画面、人物、剧情与氛围,达成画龙点睛之效,早已成为电影创作者打开观众心房,一串串的万用钥匙。 到底古典音乐是如何被电影拿来使用?导演借用古典音乐,又有什么「先求不伤身体再求疗效」的处方呢? 首先让我们暖暖身,先做个自我测验,看看在影史上讨论度最高的几部电影/古典音乐/导演/作曲家的结合,您认识几个?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号

音乐的力量 从银幕走入你心底 NSO电影院系列音乐会

经典电影深铭人心,而经典电影配乐也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记忆,但你知道古典音乐与电影配乐有多么深厚的渊源吗?NSO本乐季特地规划了两档相关音乐会:「蓝色电影院」让你回顾多部电影里所出现的古典音乐,而「总监电影院」则以作曲家为电影所写的音乐为主题,音乐总监吕绍嘉挑选了荀贝格、浦罗柯菲夫及约翰.威廉斯三位大师的三阕杰作。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号

障碍艺术.艺术无碍

美国运动员、演员、时尚模特儿Aimee Mullins因先天腓骨畸形,从小就进行了双腿的小腿截肢手术,她在一场演说中,提及她曾带著她的十二对义肢与孩子们互动,她提问:「孩子们,我今天早上醒来,很快地做下决定,要能够一下子跳过房子,不过两三层的高度,但是,如果你能想到那些动物、超级英雄、卡通人物,你会给我造一副什么样的腿呢?」 孩子们回答踊跃,长颈鹿、青蛙、神探Gadget、超人特攻队……突然有个孩子问:「嘿,为什么你不想飞呢?」 Mullins瞪大眼睛,突然意识到身体的「残缺」,其实同时也表示了空白——空白使她作为一个「充满潜能的人」而存在。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什么是「障碍艺术」?什么是「障碍文化」? 本期特别企画从障碍艺术出发,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我们从艺术创作与观众文化参与两条主线试图逼近此因空缺而充满潜能的艺术形态,除了探讨现代剧场中的障碍艺术创作脉络,专访国内外的创作者——英国编舞家克莱儿.康宁汉、香港无障碍剧团、台湾极光乐团外,在文化参与方面,则特邀长期投身身心障碍研究的易君珊,从自身经验分析台湾艺文环境、法规现况与困境;亦专访两厅院艺术总监李惠美谈无障碍的相关软硬体规划;此外,亦有专文谈为视障者服务的口述影像如何实践。 期能传达「障碍艺术家」诉说的故事的同时,亦能反思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无障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