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40X50 辈分权力仍旧巩固,世代交替转型速度太慢

一位是即将迈入40岁的艺术家林人中,另一位是50世代、剧场人、媒体人兼评论人的傅裕惠,10多年前,两人曾因林人中策划了一场《汉字寓言:未来系青年观点报告》有了交集。当时,这个集结当时30岁、10位年轻艺术工作者的独角戏演出,被视为青年世代集体替自己发声的作品。傅裕惠也在当时处理过跨世代及新世代培养现况系列报导探讨。光阴荏苒,编辑室邀来两位对谈,用回看且映照当代的方式,谈谈他们对40世代的观察,及了解世代交替在剧场圈是否仍是个难解的题?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宋光清:「狗改不了吃屎 但你可以少吃一点」

他们都曾站上风口浪尖,却也在人生路口做了选择,离开安稳,踏出框架。走过红尘的表艺界前辈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与当下……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黎焕雄:「去谈场够重大的恋爱吧!这是最后关卡了。」

他们都曾站上风口浪尖,却也在人生路口做了选择,离开安稳,踏出框架。走过红尘的表艺界前辈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与当下……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陈履欢:学会据理力争,不因年纪而妥协

江湖传言,三年一代沟,而距离40岁有五个沟的次世代――Gap Year学姐弟陈履欢与陈明纬,他们正在想什么?烦恼著什么?又是如何看待这群40世代的前辈们?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陈明纬:前辈教会我,我看见时代需要什么

江湖传言,三年一代沟,而距离40岁有五个沟的次世代――Gap Year学姐弟陈履欢与陈明纬,他们正在想什么?烦恼著什么?又是如何看待这群40世代的前辈们?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号

幸存者的顽强,在他们这世代的脸上闪现

不稳定的生活与低薪,限制了人才的留存,「3年、5年」成了入行的大限,这是广大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日常缩影,「借钱做案子」是表演艺术圈的常态。表演需要时间淬炼,有志於此的人却没有相应的物质回馈,得以无后顾之忧地投注时间沉浸期间。这杠杆的倾斜,极大部分受制於外在环境的条件。

PAR / 第337期 / 2021年01月号

在这里,测量你与公共(性)的距离

什么是「公共(性)」?本文带领大家透过熟悉的公共空间,如车站大厅、公园、街道、骑楼、大庙、原民聚会所、温泉澡堂、视讯的房间到活化的旧建筑,从使用权、公私领域的划分,到何以人们群聚至空间中成为「公众」的意义展开探寻。

PAR / 第337期 / 2021年01月号

在剧场,回应「公共」的7道历史切片

剧场如何与「公共」产生连结?本文透过「近代剧场的7道历史切片」,从行动剧场、闲置空间、文创园区、身体解放、艺术工程、部落寻根、文化治理等关键字,提供大家思索剧场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PAR / 第337期 / 2021年01月号

测量你与剧场(之间)的距离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会……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日复一日将这些词汇落实为值得珍视、标举的台湾价值,「公共性」三字也愈发成为人们探讨各种议题时的关键词。 2020全球饱受疫情冲击,各地剧场「群聚/现身」的场所功能几乎溃散,在台湾的我们虽获幸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剧场与其他人贴身观赏表演,剧场生态链却仍在余震中寻求生存契机,於此之际,把「剧场 vs.公共性」摆在一起,检视「剧场到底能在台湾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机恰好,也无可回避。 「公共性」这组外来词汇说来抽象,定义人人想像不一,我们不从理论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领大家进入熟悉的公共空间,从使用权、公私领域的划分,到何以人们群聚至空间中成为「公众」的意义展开探寻;继而以「近代剧场七件事」,从行动剧场、闲置空间、文创园区、身体解放、艺术工程、部落寻根、文化治理等关键字,提供大家思索剧场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谈及剧场的公共性,得先适度切出「剧场」的范畴何在,我们以最具象的「场馆」作为讨论起点,实地拜访国家两厅院、台中国家歌剧院、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以及营运规模、体制性质和以上三国家场馆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岭街小剧场,邀请馆方亲自提出他们对於「公共性」的想像和实践方式,也透过五个探讨艺术公共性时经常提及的向度,归纳汇整场馆说法。 除了实践者,公共性也必然纳入相关的外部反馈予以检视,我们邀请曾实地走访欧陆不同场馆、采访剧场如何定义自身的艺术视野与回应社会的编导许哲彬撰文提供剧场公共性的国际参照;也请前任文化部长郑丽君、「表演艺术评论台」台长纪慧玲,以及当代艺术家崔广宇,从不同领域、视角提出「当我们讨论公共性,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谈公共性似易实难,容易在於此题为时势主流之趋,但艰难之处,一则如何为这个外来理论名词找出在地扎根的定义;一则牵涉众人,面向之广,难以一次阔清全貌,我们试著在杂志改版的第一期,谈论这个剧场中人多有关切却不易谈的大题目,尝试初步聚合、呈现大家对「公共性」的想像与界定范围。观点落差在所难免,但不妨从这里,开展对剧场公共性的下一波对话、下一种想像、下一步行动,从2020的危机处转折,弯出下个机会与命运交错的剧场大冒险——

PAR / 第337期 / 2021年01月号

国家两厅院:成为2,300万人不可或缺的场馆

成立逾33年的国家两厅院,过去是唯一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众人仰望、也有诸多包袱。而今,台湾正式进入多场馆的时代,两厅院在压力稍稍舒缓的同时,竞争与危机感也悄然降临: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续保鲜?在多场馆的时代,两厅院想塑造出什么样个性的场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