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舞蹈的故事 即是运动的故事 从拉希柏的《走椅》谈当代艺术与观念舞蹈

拉希柏《走椅》建立起一个关於舞蹈、舞动、椅子、行走、可互相连结类比的感官能意义网络,当观众每一次拾起椅子进行阅读摘句文本与操作,就犹如启动一次舞蹈文本程式,发动观众自身舞动的表演。因此,《走椅》让我们了解到,舞动—物件的「与作之道」也能成为一种表演的意涵,在他者的身体里、在不可见的「自我性」之间叠韵舞动。只是这样的物件装置在现今的艺术分科现实里,既不是一般舞蹈创作,也不是一般的造形艺术,但却又跨界这两个学科的形式语汇……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杰宏.贝尔 跳脱抽象 亲切的身体提问

曾於二○○六年应邀来台演出的杰宏.贝尔,独特的编舞路数让台湾舞迷印象深刻,也刺激了观赏当下的思考延伸。而刺激思考,正是他要做的,他在编的不是「舞蹈(动作)」,而是提供情境与事件,让观众与舞台上发生的事物产生关系及对话。透过与不同人物的交流,他抛出「舞蹈是什么?编舞是什么?身体是什么?剧场跟观众的关系是什么?」「舞蹈/艺术是美的吗?」「跳舞是某种身体条件的专利吗?」、「跳舞有跳得好坏对错的分别吗?」等等问题,在剧场里,邀你一同思考……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萨维耶.勒华 有机的变异 无以定义的身体

原本研读分子生物学的萨维耶.勒华,在准备博士论文的中途放弃,转而奔向舞蹈创作,但细胞体的研究影响并未就此远离,他的作品充满实验性格,有的甚至直接采用论坛形式,我们亦可在他的肢体发展中感受到生物学的气质,例如不同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勒华的独到之处,正在於身体生产的过程和动的交换,他的身体制造感官的位移、摆脱隐喻,而透过作品,让人重新思考表演与观看的关系。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波瑞斯.夏玛兹 档案与器官的文本混种

曾是备受期待的芭蕾明日之星,但波瑞斯.夏玛兹毫不恋栈学校老师口中的天赋,走向另一条非典型的道路。他的创作一直以来不安於室、净找麻烦,从问题出发,思考舞蹈的本质与颠覆、身体动能的路径与冲突,并且强调各种媒介的挑拨和共舞。○九年接任雷恩国立编舞中心,夏玛兹将其改造为「舞蹈博物馆」,藉此发展游牧的概念,同时是保存舞蹈档案的场所、临场发生的实验场域,也是四处移动的策展概念。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亚列山卓.史楚罗尼 视觉之外 感受表演的力量

义大利编舞家亚列山卓.史楚罗尼,作品以极简、直接的手法呈现,让观众延伸出想像空间,也获得全新的观赏经验。在早期作品中,他利用物件、服装和影像,形塑出扭曲的身体意象,之后转而研究不同领域的身体性,减少创作者的介入,不编写任何舞蹈动作,反而以特定族群的专业技巧为主,让观众置身於表演者行动的当下。去年新作《曙光》则选择与身障人士合作,跳脱舞台表演形式,突显出艺术与生活模糊的界线。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法国编舞家克里斯汀.赫佐 清空舞台 让舞自由

去年就任法国南部蒙彼里耶国家舞蹈中心(ICI-CCN)总监的克里斯汀.赫佐,作品含括编舞、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舞台设计和歌剧导演,也曾被舞蹈圈归为Non dance的一员。他擅长以混种的元素,在舞台上形塑多义的叙事空间。过去,他以抽象的手法、丰富的视觉意象,探索身体与地面的牵连关系,开启观众的想像;现在,他以极简的风格、饱满的身体张力,重新发掘通俗舞蹈的脉络,让观众省思整体人类需要舞动的共通性。赫佐一贯用开放、充满哲思的想法,发展当代舞蹈的新颖语汇,谓为法国表演艺术界前途无量的翘楚之一。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号

《依据真实》 一支超越文化疆界的群舞

多次访台演出的法国编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将带来近期备受瞩目的《依据真实》,一反之前舞作中动态身体与静态物件对照的风格,这次他回归肢体,且是利用简单基本的动作,融合传统和现代性的舞蹈语汇、节奏感十足的摇滚打击,谱出一部活力四射、别出心裁的作品。从探索民俗舞动作本质出发,找出共通性,让不同文化的观众,能在观赏时召唤起自己熟悉的舞步……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号

特别企画 艺术与政治的探戈舞步

在十二月寒冬的选举政治热中,人民可以看到政治人物搬演的「另类表演艺术」,个个声嘶力竭、肢体夸张,再加上震天价响的竞选歌曲,这,不正像是一出大戏吗? 表演艺术与政治,这看似两不相干的领域,却也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时隐时显、时近时远的复杂关系――这两者间的人与事,或相依、或对立,就如同拉丁美洲的探戈,舞步中可以说出多少恩怨、多少情仇。 以下就是几个相关的故事。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号

人体美技的现代传奇

在走红国际的「新马戏」风潮中,传统马戏场上的动物明星已淡出舞台,改由杂耍特技的艺人全面当家,以其出身街头的表演魅力,结合戏剧及其他表演艺术的元素,创造了人体特技艺术的新境界。在新马戏蔚然成风之际,反观国?自成特殊生态已久的杂技行当,是否已有不同面貌的新发展?而在新马戏演出的亮丽表现下,又潜藏哪些攸关新世纪表演艺术发展的共同课题??得我们深思。

PAR / 第96期 / 2000年12月号

在世界的座标上重看巴赫

这是一个刻意的安排。 今年适逢巴赫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世界各地从其出生地开始,「巴赫热」像辐射状蔓延扩散,整个年度,「人人都在谈巴赫」。然而我们并不打算随之起舞,将挥别之际,追赶这一波商业机制与学术文化联袂制造的复古景观。 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纪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纪念的仪式亦接近尾声。本刊选择在此时企画「再见,巴赫」专辑,希望从过去比较少被触及的角度,理解、诠译、甚至於解构「巴赫」, 我们无法还原巴赫原始的面貌,正如乐谱无法记录巴赫的心跳、幽微情绪片段,这是历史的难处也是好处。 我们只是试图勾勒,从时空的差异性质、宗教与创作场域的经验;从西方人文思潮的传统、诠释风格的变化,希望能够深描或者重组巴赫的当代意义。另外,由於身处台湾,我们还加上表演艺术界与巴赫的在地互动,本地的跨界经验,也算做小小的巴赫变奏。 该是可以沈淀,可以安静聆听巴赫的时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