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画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号

侧写华人国际性都会的文化策略

在政经局势变化趋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贸易与资本主义的日趋发达,使得世界资本家无不绞尽脑汁地在寻找最有利的商业战场,文化艺术界当然也不例外。於是,随著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与开放,这个占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华人市场圈,逐渐受到世人的瞩目,而「华人文化圈」也变成文化艺术界不得不具备的经营视野与观点。 我们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个都会的戏剧学者、艺术工作者、文化评论人与媒体工作者,分别针对各都会的文化策略或市场现象,提出他们对华人都会文化政策的观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们汇整来自台湾宜兰、花莲、桃园、新竹、台南与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执行者的意见与建设,并专访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试图从小处比较台湾各地文化建设的差异,更期待能寻找出台湾(或应该说台北)在所谓「大华人文化圈」里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竞争的空间。

PAR / 第105期 / 2001年09月号

台湾表演艺术团体「大陆实战记」

自从一九七九年中国大陆实施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以来,随著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解严、两岸民间经贸往返的频繁和网络资讯全球化的影响,「大华人市场」的双赢观念,正吸引著许多台湾人,积极前往大陆投资,企图创造一个比台湾更宏观的经济视野。 然而二???年台湾政权成功转移之后,「立足台湾」的本土化思想,正挑战著我们对「拥抱大陆」的梦想;如今,两岸文化交流的?涵,已随著时代的变迁面临市场竞争的考量,台湾表演艺术团体在两岸政经变动的局势里,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以「西进」大陆这块广阔的腹地? 还是应该以「根留台湾」为目的,经营我们自己的文化百年基业?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展望亚太艺术新纪元

与台湾的历史相似,亚太诸国长期位处中华帝国之边陲,过去百年间又同样历经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步入后殖民时代,亚太各国的表演艺术体系因应前述历史发展,陆续产生拆解与重构的现象。即将在十月隆重登场的「亚太传统艺术论坛」,即是希望透过观摩与对话的实际交流,为台湾文化主体的重建工程带来活水挹注。?此时机,本刊特别企划专题,藉导论二文企图找寻、座落当代台湾/亚太艺术发展之座标;同时,也企图呈现当代亚太诸国及其表演艺术工作者,在「传统与再生」议题上所累积的具体成果。

PAR / 第90期 / 2000年06月号

镜头下的凝视

坐在观?席上的我们,享受表演艺术在剧场演出的那一刻,和此后深留脑海的记忆。 却另有一群摄影师们,手持相机,将表演艺术舞台上炫目的身影、动人的瞬间,以快门留下一幅幅撼动人的影像。 在这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背后,有动人的故事,也有历史的轨迹,然而,在记录与报导之外,照片上更诉说了摄影师们独具慧眼的美学观点与创意。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号

人兽竞艺 现代马戏艺术的演化

现代马戏团的成形,以十八世纪英国人艾斯特里成立职业马戏团为起点。十九世纪起,马戏节目?容随著场地变宽而日渐丰富,人体特技表演的任务也逐渐吃重, 如今更在新马戏艺术的诞生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号

传统:是创作来源,还是文化包袱? Tradition: A Source of Creation or a Cultural Burden?

继续适当地传授亚洲价?观可能是一种答案。但首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什么是亚洲价?观,它并不是把某些到处都有的价?观拿来重新使用发扬光大而已。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号

跨不出校门口? 戏剧比赛在台湾

非专业的各级校园戏剧比赛活动相当多,专业的「剧场界」却没有一套评鉴制度,即使拥有戏剧比赛得奖的光环,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实质效益。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号

「当代马戏」的开山之作 CNAC《变色龙嘶喊》Le Cri du Cam?l?on

《变色龙嘶喊》展露人类身体可以呈现的各式表情,演员并非只在特技表演上追求「超人」的境界,而是从身体表现的对比与一气呵成的设计中,呈现无需言诠却直触人心的性格流露。

PAR / 第104期 / 2001年08月号

反攻欧陆的英伦英雄――拉图

拉图,这位快速崛起的指挥,以四十六岁之龄获得柏林爱乐团员的支持,被选为下任音乐总监。在欧陆指挥长期输出世界各地之际,这位不世出的指挥天才即将接掌柏林爱乐的漂亮成绩,被视为英伦英雄的大反攻。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号

?声喧哗的二十世纪音乐

从十九世纪末「颓废」风格的遗绪,到本世纪末各种以「新」(neo)与「后」(post)为名的变异风貌,二十世纪音乐呈现了传统与前卫并列、文明与时尚一并解构的?声喧哗景象。 「喷射机时代」所带来的表演市场活力,间接使得不同地域的演奏风格互相撞击变化;而唱片工业的兴起与科技传播的无远弗届,更直接刺激改变了创作/表演者的创作?涵与生态。 本刊特别邀请音乐学者、资深唱片评论者、及作曲家试图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音乐: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末」的音乐》是从「世纪末」的角度,解析二个世纪在「末世」命题上的神秘联系,并藉由不同流派的画作阐释本世纪音乐的沿革。 《百年音乐表演事业的演变》则从交通工具的变革与录音的出现,讨论表演生态与演奏风格的转变。 《科技与音乐对位的世纪》侧重科技所带来在创作上的质变,及唱片工业兴起对於音乐传播的影响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