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回响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号
声源、能量与形象 《混沌身响第六番 王如萍X李世扬》中的声音与动作关系
针对插曲与整体间的关系,让我们问的更激进些:在我们看不见的那些黑暗时刻,舞者有继续表演吗?难道两位表演者彼此扑灭打火机与火柴的光源不是为了偷懒吗?我们是不是在看不到的时候,以「声音」的内容为基础,在可见与可见的两点之间自行想像并内插了诸多动作的情节?这些提问都指向《混沌身响第六番》所在意的光、声音(音乐)与动作(舞蹈)之间的关系。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号
回想与回响 ECHO
◆ 杰利毕达克除了交响的震撼,还有言谈间的亲切。?东玉三?除了舞台上女装的美丽,也可能蕴含了更深一层的形体意义。「回想与回响」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讨论。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歌剧演出面面观 由两个《莱茵的黄金》谈起
由NSO近年来的歌剧制作成果,可以看到,国内已有基本长年定期演出歌剧的能力,缺乏的是相关艺术政策的配合,若有整体的适当规划,NSO的歌剧制作可以轻松地巡回北中南三地演出,去芜存菁,逐年建立歌剧制作剧目,朝向全国式的定目剧院运作,将购买他国制作的经费投资於国内,才能累积出可传承的成就,「国家」级「歌剧」院的成立方有艺术文化发展上的意义。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号
历史时空与音乐版图的错位 从「约第.沙瓦尔与晚星廿一古乐团XX漫步的心音朝圣者」谈起
如果当晚的音乐会诉求,在执行与文化理解层面都如此受制於「当代中国」的史实前提,以至於无法精确传递节目内容想表达的讯息,那么,这是否指出了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发展状态的观点?并且提供当今不断寻求多元表现形式氛围下的民族音乐工作者,藉由研考史料,以便清晰地理解中华民族音乐与周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拓展在西化系统发展下的主流民族器乐演绎条件之外,一个更宽广的曲目方向与演绎空间?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号
热情的非科班革命 看朱蔚庭《沪尾炮台Man∞Man 演出行动》
这是一个朱蔚庭与长期驻地的指导对象——淡水长老教会的学员一同发展的作品。从这一群婆婆妈妈与孩子的日常对话、经验,带出世代间的难以沟通、封闭,作为一个社区学员参与的作品,这种取样算是沉重、serious的,但朱蔚庭却以极亲民、亲切的形式呈现,於是显现出一种特殊的严肃氛围。
PAR / 第54期 / 1997年05月号
只?你 专访碧娜舞作摄影家卡波内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号
谢月霞小传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号
在涌动的潮音中 英国格林威治?少年剧团GYPT与互动剧场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号
蔡瑞月返台日记
PAR / 第83期 / 1999年11月号
留下一个版本,但凭人说 专访纽约版《牡丹亭》导演陈士争
陈士争说:「廿四岁之前,我还在中国,与自己的文化太过贴近,看不?许多事。来到美国,经过这些年经历,有了距离重新看待中国戏曲,觉得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做戏。传统不是一成不变,传统要靠创新力量来推进、保持她的活力;《牡丹亭》是我对中国戏曲的一种诠释,是领悟后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