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场景3:山海的篝火
部落另类学校 行走溪谷 关系扰动 什么自然 文化采集 生命劳动史 守护与觉知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速写第三届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
在「酸屋」清晨6点起床,我赶著从台北搭自强号前往花莲,参加第三届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策展人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混浊有时,清澈有时
有一天,父亲带两个男孩工作,玛耀.卡卡拉望和巫纳.卡卡拉望,日正当中,口干舌燥,父亲命两小孩到溪流舀水,却见溪水是浊的,回来,又被叫去看看,还是混浊的;父亲说,定有敌人在源头处搅混污泥,看到后,必击之毙之,取其蛋儿回来……。(tangal:脑袋)(注1)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行为艺术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Cepo’剧团、Cepo’艺术中心 舒米.如妮、王力之:将发光的石头一颗颗串起,留住笑声
舒米.如妮(Sumi Dongi)与王力之(Arik),各自在生命的不同时间点定居港口部落,舒米从都市回到出生地深耕,力之则在部落找到归属建立家庭。对她们而言,港口部落是人生后半辈子的生活所在,依山、依海又依河,这里适合人居,需要一群人一起将土地、祖先的智慧延续。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山东野表演坊团长刘尉楷:山的东边一群野孩子,在不断摸索中亲近家乡
网路搜寻「山东野表演坊」,发现它早在1999年成立,是花莲第一个立案的在地剧团,历史悠久却给人一种新世代耕耘地方的青春气息。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儿路艺术创作工寮创办人东冬.侯温:回到自由的自然,走祖灵的路去未来
对东部艺文生态有所关注的人,一定对铜门部落「儿路艺术创作工寮」(以下简称「儿路」)不陌生。东冬.侯温(Dondon Houmwm)从城市返回部落,於2015年创立儿路:「对我来说,现在的状态是『自由的自然』,慢慢放下体制化的专业训练,回到真正的大自然做创作。」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场景4:三角洲
边界 离散 测绘 多重故事 抗争与劳动 当代聆听 迁徙的汇流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立方计划空间创办人郑慧华:以「策展」作为经营空间的方法
2020年,由独立策展人郑慧华、声响文化研究者罗悦全成立的「立方计划空间」(TheCube Project Space,以下简称「立方」)届满10周年,这10年间,「立方」以不同形式,和超过200位创作者、策展人和文化行动者合作过,策划执行50多档规模不一的展览、上百场公众性的表演和讲座论坛活动,这个以研究、计画为导向的非营利艺文空间,试图透过创作、实践和累积的过程,「测绘」出时代的样貌。
PAR / 第342期 / 2021年11月号
大大树音乐图像创办人钟适芳:在边界流动,听见每一个抵抗的乐音
2001年开始的流浪之歌音乐节(Migration Music Festival),至今已经进行了20年,自网路尚未如此普及的时代,「大大树音乐图像」藉由国际的连结,将世界不同角落的乐音带入台湾。背后重要的推手——策展人钟适芳,除了流浪之歌音乐节的策划,自2015年起也在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会邀请下,策划「当代叙事影展」,持续以不同方式探索世界的流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