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身分、语言与肢体动作的转译 瑞士编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从A到B,通过C》
瑞士编舞家亚历珊卓拉.巴赫柴特希斯的创作,跨足舞蹈、行为艺术与视觉艺术,近作《从A到B,通过C》正在各大艺术节、美术馆和剧场巡回。演出中,亚历珊卓拉与另外一男一女两名舞者,三个身体互为彼此的镜像,透过影像媒体,在彼此的身体之间,在语言和身体运动之间,寻找行为表演的新空间新语汇。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号
肉身上阵 挑战性灵 2015英国「泼洒艺术节」
由艺术家罗伯.帕西提策划的「泼洒艺术节」,以基/激进的态度结合社会实践,邀请的非主流艺术家与作品著重权力、压迫、残障、边缘等议题。今年在伦敦举行的艺术节以「性灵」(On Spirit)为主题,诸多艺术家用肉身与性别认同为创作的出发点,并使用了公共空间与多媒材(含身体、装置、影像等),创造不同层次的观众互动。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舞台上涂「黑」变「黄」 引爆艺术之外的族裔争议
在舞台上由白人扮演黑人或黄种人时,多以涂色变脸来呈现,但在现在的美国,这样却会招还种族主义的批评,以致今年大都会歌剧院《奥泰罗》新制作就宣布主角摩尔大将军不会化黑脸妆,而另一个本由白人扮演日本人的《日本天皇》制作,也因怕招致批评宣布取消。因为这是历史社会环境造成的种族不平等,涉及的是强势族裔抢夺了弱势族裔的话语权,这样的政治问题,无法从艺术上解决。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律师作家席拉赫首部剧作《恐怖》 让观众进场当陪审团
德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律师席拉赫,同时也是畅销作家,近期更踏入剧坛,首部剧作《恐怖》由柏林德意志剧场与法兰克福剧院同步搬上舞台,藉由一场对战机飞行员的审判,探讨恐怖攻击与德国的法律、道德选择,观众入场成为评审团,在聆听辩护之后,下半场决定主角的有罪与无罪。互动式的演出引发热潮,接下来有多个剧院将加入《恐怖》演出行列。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障碍艺术家受瞩目 展现丰沛生命力
在英国,障碍艺术家(Disabled artists)逐渐受到瞩目,继二○一二年伦敦奥运的文化奥林匹亚中关於障碍艺术家的Unlimited 计画之后,英格兰艺术理事会延续办理相关奖助,让动能持续下去。最近在沙德勒之井剧院演出的《爱上芙烈达》与在巴比肯中心的《后台饼干岛》,分别由两位障碍艺术家创作,形式亲切,让观众藉此更增添一种看待世界和艺术的方式。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无证件难民上舞台 演时事戏剧争取权益
由大巴黎地区的奥伯维理耶市「公社剧院」制作的《雨果街八十一号》,以卡夫卡小说《审判》的选段文字导入,让八位男性难民亲身上台,一一开口陈述他们的生命旅程。《雨》剧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关注。七月份,本剧赴亚维侬艺术节演出,并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剧院上演,依旧场场满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过游行、抗议以外的形式,将剧场作为表达平台,藉此唤起当局重视,协助更多无证件难民尽早获得合法居留与工作权。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江南水乡以戏之名 三大节「剧」集苏州
十月的苏州,因三大艺术节庆——「第六届中国昆剧节」、「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及「第六届中国评弹节」轮番上阵而热闹非凡,计有十七台的昆曲、十八场次的评弹、卅出不论大小的中国戏剧(戏曲),戏迷赶场赶得紧,但已举办多次的节庆,却仍有宣传行销、售票状况混乱的情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首办「国际剧场工作坊节」 西九邀请各地艺术家来港交流
八月起,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特地举办了香港第一个「国际剧场工作坊节」,邀请多个海外单位,就各种美学议题与剧场形式,在香港举行公开讲座、对谈与工作坊。此活动引起香港剧场界的高度兴趣与期待,艺术发展主管刘祺丰即表示,工作坊节目的在於「制造更多讨论空间,启发更多新创作,开拓本土表演艺术的新领域」,为「日后双方合作埋下种子」。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嘲讽中产价值的虚伪假面 柏林列宁广场剧院冯?梅焰堡编导新作《塑胶制品》
在德国剧坛有「恐怖小孩」封号的梅焰堡,编导兼擅,作品常切入熟悉的客观世界,以剧场手段拉出距离,藉敏锐的批判角度,提供反思。在柏林列宁广场剧院演出新作《塑胶制品》亦然,透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与帮佣间的互动,铺陈在追求人权与自由的当代社会中所产生的结构之矛盾与倾轧,从而延伸出中产阶级的心理优越与政治正确的虚伪假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号
无心插柳汇一地 非华人观众也青睐 今夏四档中国团队演出在纽约
今年夏天的纽约,两个月内有四档不同中国表演团队的演出,有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第一票房青衣」张火丁、中央芭蕾舞团,及中国制作单位在美国原创的多媒体舞剧《春江花月夜》。这四档节目可看作是个无心插柳的中国表演艺术节,相较於之前到纽约演出的中国团队,艺术品质与宣传都更佳,亦获得纽约英文媒体的报导,且在不送票的前提下,票房也都不错,显然有吸引到华人以外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