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自从她……之后所遗下的空缺 帕帕约安努为乌帕塔舞蹈剧场编创的Since She
Since She是乌帕塔舞蹈剧场邀请希腊视觉艺术与编舞家迪米特里.帕帕约安努编创的作品,舞作结合了两种美学:既有碧娜舞蹈剧场,从日常生活姿态的引用中,截取身体动作,来探索「为何而动」的内在深层动机;又有帕帕约安努从自身希腊神话与形上学所提炼出的寓意,落实在其视觉艺术的美学之中,混合人体与素材如木头、塑胶、金属等,形塑而成马戏般特技的肢体展现。而从这个作品里,也让人感受到导演对碧娜与乌帕塔舞蹈剧场,一份深挚的情感与祝福。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物质感官的身体政治 法国艺术家斐雅.美娜的警世寓言
法国艺术家斐雅.美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物质感官剧场」。她不但透过自然材质的变化,唤醒观众对生命的细微感知,也用身体介入现实议题,突显表演艺术的诗意效果与政治效力。二○一六年她应德国卡赛尔文件展之邀,依「以雅典为鉴」和「身体议会」两个题目开展了「非道德童话」三部曲,《母亲家屋》为第一部,斐雅.美娜在其中运用物质与身体间的角力,创造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并制造出丰富且开放的舞台意象。
PAR / 第323期 / 2019年11月号
一个社会的基础动词的「身体化」 瑞典籍荷兰舞蹈家凡.丁特的Plateau Effect
刚上任柏林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莎夏.瓦兹与乔汉纳.欧门,在他们的第一个剧季找来瑞典籍荷兰舞蹈家凡.丁特,演出其二○一三年作品Plateau Effect。凡.丁特企图透过舞者与物件的互动实验表演高潮的起伏与建立,藉由一块舞台大幕,将社会中与人际间的基础运作元素「传递、沟通与建立」,透过身体来具象呈现。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小王子的芭蕾课 让跳舞男孩站出来!
日前美国晨间电视节目主持人Laura Spencer因语带嘲笑地讨论英国乔治小王子将上「芭蕾」课程,而引发美国舞蹈界强烈批评,在社群网站上#BoysDanceToo和#ballet4boys等标签也蔚然成风,而大约三百名男女芭蕾舞者更在隔几天的清早群集时报广场快闪跳舞,声援喜欢芭蕾的小王子与其他小男孩。这显示了对男性学舞的偏见仍在,也是男性舞者难以坚持的原因之一。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以文化预算为题 极右政党AfD介入表演艺术生态
欧陆近年右翼势力渐盛,在德国尤其以极右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为代表,该党秉持鲜明的反移民难民、反犹太主义和亲纳粹史观等立场,更不吝於以其意识形态来企图影响文化艺术发声。该党於柏林的政客即不只一次企图藉由提案删减预算,来打压与该党不同立场及为移民难民发声的剧院。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俄国特务遭毒杀事件搬上舞台 黑色笑点展现政治荒谬
前俄国特务利特维南科在英国遭人以钋201毒害的事件,由英国剧作家露西.佩蓓儿改写为《一帖极其昂贵的毒药》一剧,并搬上伦敦老维克剧院舞台。这出剧以在「真实历史事件」与「故事」间来回穿梭的手法叙事,并探索「历史事件」作为「故事」的各种可能性。佩蓓儿透过微小的生活细节、看似愚蠢的笑料,强烈地突显了这个惨剧核心的荒谬性。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第73届亚维侬艺术节落幕 高朋满座却名不符实?
今年的亚维侬艺术节於七月廿三日画下句点,总监欧利维耶.毕(Olivier Py)以「振奋人心」形容今年艺术节的成就。四十三出创作在廿天中累计了二百八十二场演出,吸引约十三万八千多名观众进场,售票率高达95.5%!但漂亮的成绩单却无法平息批评浪潮。为何标榜「赞扬欧洲精神、歌颂自由主义、关怀难民同胞」的艺术节失去推陈出新的力量和反映现世的功用,成为剧场人士的众矢之的?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联盟十三城市资源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登场
之前总在跌撞中上场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年展现了不同以往的面貌,除了与北京国家大剧院合作引进俄罗斯著名的《安娜.卡列妮娜》,还从法国、立陶宛、比利时和巴西邀来四部前卫新作,也呈现来自国内各地的作品十六部,作品可看性也大为提升。青戏节更主动结合杭州、深圳、济南等十三个城市的青年戏剧节,成立「中国青年戏剧联盟」,加大了各地年轻戏剧人的交流互鉴,为未来戏剧发展培植更全面的力量作准备。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神剧」来临 上海首启实名制购票阻击「黄牛」
曾由香港话剧团搬上舞台的经典剧作《德龄与慈禧》,今年重新复排,并邀来九二高龄的资深影后卢燕与中国剧场界的大腕演员濮存昕主演,号称「钻石剧本,黄金卡司」,在北京演出时已造成票券秒杀盛况,九月的上海演出,也引来黄牛蠢蠢欲动,为此上海大剧院率先推出全场实名购票、凭身分证入场且不得转让的措施,让黄牛无法从中作乱牟利。
PAR / 第322期 / 2019年10月号
寻找贯穿古今的悲剧性 凡.霍夫和米洛.劳从希腊悲剧省视当代恐怖主义
二○一九上半年,《奥瑞斯提亚》Orestie席卷欧陆剧场,凡.霍夫(Ivo van Hove)、米洛.劳(Milo Rau)、拉弗东(Georges Lavaudant)纷纷重探这部史诗巨作。为何这些导演都选择在此时重探家族骨肉相残的神话?他们是否从两千五百年前腥风血雨的复仇故事之中,察觉嘈杂现世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