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伦敦:皇家歌剧院户外转播 现代芭蕾引人潮
英国皇家歌剧院夏日的同步转播颇具口碑,今年继歌剧《卡门》后,又推出串连年轻编舞家韦恩.麦奎格、克里斯多佛.威尔顿和已故编舞家乔治.巴兰钦三出短舞码的演出。吸引不少民众带著保暖外套、毛毯与野餐垫前往欣赏。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号
纽约:东尼奖提名揭晓 好莱坞明星有看头
百老汇这几年来最明显的两大趋势,一是好莱坞明星挂帅,二是把老歌串起来演的所谓「点唱机音乐剧」。这两个趋势原本都是商业考量,从票房收益而发展出来的,但是从本届提名名单看来,俨然是在品质上也开花结果,获得了艺术的肯定。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李云迪为萧邦进剧场 诠释钢琴诗人生命热情--看北京音乐话剧《萧邦》首演
中国国家话剧院六月中旬首演了大型「音乐话剧」《萧邦》,以纪念波兰钢琴诗人萧邦的二百周年冥诞,不但有中国青壮派导演王晓鹰带领的创意团队,还有知名的钢琴家李云迪现场演奏,以戏剧与音乐交错的形式,铺陈萧邦这位杰出音乐家丰富而热情的一生。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狼堡:「舞动舞蹈节」 让废弃发电厂为世界摇摆
从二○○三年起,「舞动舞蹈节」就在福斯「汽车城」主题乐园旁的一个废弃发电厂里的剧场开办,曾邀请无垢舞蹈剧场与云门舞集演出,还颁了「终身成就奖」给林怀民。今年四月底到六月中,「舞动舞蹈节」以「勇气与谦卑」为主题,举办了包含演出、朗读、戏剧、演讲、音乐会、工作坊、展览,以多层次的艺术类别,展现精致表演艺术的创新勇气及谦卑。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纽约:另类场地听古典 轻松一下又何妨?
可以想像去听古典音乐会,门口站的是夜总会的保镳(Bouncer),拿到手上的不是票,而是像热门演唱会一样的手环吗?或是走进音乐厅要先上船,听音乐时会隐隐感觉到脚底的船板随波摆动,彷佛是在打拍子,但会让容易晕船的人坐得有点心惊胆跳?这都不是想像,而是纽约两个最特殊的古典音乐场地。前者是位在格林威治村心脏地带的「红鱼」(Le Poisson Rouge),后者是位在布鲁克林桥头港边的「音乐船」(Bargemusic)。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最迷你的空间 最伟大的概念--伟大小工程第九届国际玩具剧场偶戏节
什么是玩具剧场?如果你来参加两年一度的玩具剧场偶戏节,伟大小工程剧团(Great Small Works)的团员就会在每天节目开演之前,以吟唱的方式告诉你玩具剧场的五大元素:舞台镜框(proscenium arch)、尺寸迷你(miniature)、平面2D(flat)、以纸为素材(made out of paper)、每个人可以自己动手做(do it yourself)。过程中往往会有来自不同表演团体的乐师加入这个暖场活动即兴演奏,他们不但说唱俱佳,同时还加上有趣的肢体语言,邀请观众一起动,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但是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一百六十人的观众群会被分为两队,分别在不同的表演空间交叉轮流观赏三到五个十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号
传统艺术的当代新体现--预览「香港新视野艺术节2010」
今年迈入第五届的「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将於十月十五日,以天籁女歌手朱哲琴的《「世界听.见.朱哲琴」2010乐汇.香港》揭开序幕,多个节目将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展现,呈现「亚洲传统艺术如何进入当代生活、如何在当代生存与演变」。这次的节目中除了有台湾国光剧团的《金锁记》与心心南管乐坊的最新制作《羽》参与之外,还有什么精采内容呢?本刊在此带你先睹为快!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有「瑕疵」的女人,才美!--在纽约看《作品辑》与《无尽之夜》
没有大卡司、没有景观场面,美国剧作家唐诺.马戈利的《作品辑》与英国剧作家克萝伊.摩斯的《无尽之夜》,分别都是透过女性角色探讨议题的剧作,前者描绘女作家教授与自己调教的指导学生之间的微妙互动与冲突,后者则演出女性受刑人出狱后的适应与期待。
PAR / 第211期 / 2010年07月号
教堂灯影中,随古乐环游世界--看波兹坦音乐节「萨瓦的晨曦苏醒」音乐会
於今年的德国波兹坦音乐节中,一场於六月十二日举行、由古大提琴家萨瓦与鼓乐家伊斯特班演出的「萨瓦的晨曦苏醒」音乐会,以古乐带领听众穿越时空。在教堂里的圣坛下,音乐家轮番演奏三把古董乐器:十四世纪的蕾巴琴、十五世纪的蕾蓓克琴和十六世纪的西班牙里拉弓琴,曲目充满异国色彩,再现世界文化的交集与共通性。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号
香港:演艺文献陆续出版 为香港剧场留史
近期香港有多本剧场史料记录出版,如《香港舞蹈年鉴(2006-2008)》、林克欢的《分崩离析的戏剧年代》、独立乐团「盒子」的《盒子经》、前进进戏剧工作坊的《前进十年》等。这些演艺文献的出现似乎是民间陆续地自发补白不足,但长远来说香港需要的是一所演艺资料馆,以为香港的表演艺术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