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32期 / 剧场快门

明华园歌仔戏团《蓬莱仙岛》户外演出后台

地点:三峡.台北大学 时间:二○一一年九月廿三日

PAR / 第240期 / 这样过日子

刘欣然 跨行表演 一切都为戏

刘欣然,北京人,北大中文系毕业,从小学习声乐。毕业后考进气象局当公务员,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多次获得金奖,拜「录老师」(录音带、影带)为师,自学京剧有成,最终决定辞去公务员工作,转进梨园正式拜师,成了当代最受瞩目的京剧男旦之一。 以梅兰芳为首,「四大名旦」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演男旦的人并不多,像刘欣然这样中途出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他模样俊俏挺拔,扮相雌雄莫辨,溢美称赞之词从没少过,批评声浪也有,说他不是演女生就是同性恋,说他怪,说他中途出家唱的不比科班好。他都沉稳以对,他知道戏是戏,人家怎么想归人家去想,进这圈子不是为了跟人斗唇舌,不是为了讨称赞,是为了戏。要学该学能学的还多的是,现在甚至参与了管理行政职。除了把戏做好,让自己持续进步,只要对得起自己,是褒是贬,压根不重要。

PAR / 第223期 / 谈画说乐

「狂热年代」与「新客观主义」

「一战」之后松弛的气氛中,欧洲各主要城市几乎都成了狂欢作乐的大型歌厅与舞场。源於美国的爵士乐,如何在一战前后被传入欧洲?巴黎「狂热年代」的作曲家们如何受到它的影响,谱成了许多独特的音乐?在维也纳没落之后,柏林如何取代它,成为日尔曼最重要的艺术都会?柏林盛行「新客观主义」思潮之际,爵士乐如何被「新客观化」?

PAR / 第222期 / 谈画说乐

二战之间的复苏

康丁斯基在「包浩斯设计学院」任教时期的画作,与包浩斯的精神相呼应,强调简约、单纯、明了,与战前表现主义式的「抒情抽象」形成明显的对比。此时期的画作经常由种种几何图形组构而成,因而被称为「几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时期。此时期又是正好与荀贝格的「十二音」时期(1923-1933)叠合,在此时期荀贝格与魏本的音乐,将音乐抽象式的排列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

PAR / 第221期 / 谈画说乐

二战之间的复苏

在这段从战前过渡到战后的沸沸扬扬时期,画家、建筑师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号,正符合时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创办的《新精神》杂志上宣称:「此后的艺术创作应以明晰的概念为基础。」在强调明晰、简洁、单纯的「新精神」主导下,形成了一种「新古典」的倾向,使得战后「狂热年代」的艺术与战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PAR / 第240期 / 幕后群像

听音微调 呵护四千一百七十二根管子

造价高昂的管风琴,琴管的排列都是依建筑而设计,所以每一座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管风琴的音乐厅或教堂,都会非常用心的维护。就让为国家音乐厅担纲管风琴维护工作的张朝任,带领我们一窥这「镇厅之宝」的神秘内里,也分享他照料台湾多座管风琴的诀窍与有趣故事……

PAR / 第240期 / 艺@书

对於「人」的深度阅读

《剧场人类学辞典》是欧丁剧场创办人尤金诺.芭芭将自己的表演研究经历体系化而成的一本书。如果说演员是研究人类的专家,透过这本分析剧场表演的论著,芭芭期许让戏剧成为人的基本配备。

PAR / 第240期 / 艺@CD

重回文艺青年的黄金年代

法国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的专辑《屋顶上的牛》,让乐迷回到廿世纪初文青汇聚的小酒吧中,重现当时厮混其中的米尧、拉威尔、魏纳等后世大师的音乐,演奏中洋溢著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感怀,那不是贵古贱今式的追忆,或是单纯地「复刻」黄金年代,相反地有种独白、私密的氛围。

PAR / 第240期 / 艺@电影

动人小说 跃上银幕更吸睛

一直以来,动人的文学作品都是电影取材的灵感泉源,而畅销小说的改编,更被视为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个月有多部畅销文学搬上银幕的电影,无疑会吸引书迷的目光,但是否合乎书迷的阅读想像,却也是如人冷暖饮水自知……

PAR / 第240期 / 艺@展览

微观世界的生命省思

艺术家吴季璁和张晖明,面对「三十」的人生关头,在近期的展览中,不约而同地,透过微观世界的视角,分别以作品呈现了对生命境遇的思考。吴季璁《天空》透过对蚂蚁的观察,思索生存的道理;张晖明《∞》、《碎片》单频道录像作品灵感源自亲人的逝世,以自然森林幽阴影像铺陈四季更迭、生死悠然的诗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