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48期 / 这样过日子

郭文泰 作戏,走进观众的生命

河床剧场导演郭文泰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九九二年来台后,不知不觉也跟著台湾化了。他说话有台湾腔的「唉~」,喜欢吃台式蛋饼,读夏宇的诗,看民间八家将庙会。只是,他依旧不习惯台湾的热,躲进星巴克成为他避暑的方式之一。 他的剧团坚持「手工」打造,舞台道具是靠自己DIY完成,因为唯有动手自己做,才会拉进演员与空间的关系。他还更进一步期许自己的戏能走入观众的生命里,在他们的生命里,慢慢地发酵。

PAR / 第248期 / 艺@展览

人体雕塑探寻内在本质

当代中国女性雕塑家向京,以「全裸」系列鹊起艺坛。现正於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向京在台北」个展,集结「全裸」、「凡人」和「异境」三大系列,分别呈现裸女、杂技团和动物这三种题材。透过裸裎的躯体,向京探索的是人的内在本质。

PAR / 第248期 / 艺@电影

两代之间,岂一个「爱」字了得?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浓浓的爱,有深深的期待,也因此造成了纠结复杂的各种情结与「情节」。在迎接父亲节的这个月份,多部院线电影让我们体会多样的亲子关系,了解两代之间,并不是只有一个「爱」字可以解释一切……

PAR / 第248期 / 艺@书

阴霾底下的光亮

尽管世局愈发艰困,但每一个人手中握有的力量,都可能让我们成为未来史学家笔下不可小觑、沛然莫能御的非凡小人物。摄影书《屋顶上》与采访报导书《TAIWAN368新故乡动员令》,带我们看到立足台湾,在各行各业、山边海隅,持续理想前进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命故事,为处於阴霾中的我们,点燃了光……

PAR / 第248期 / 艺@CD

爵士带路 走进童年记忆的大门

市面上少有为儿童所设计的爵士音乐专辑,新近发行的《屋顶上的动物园》就是一张令人惊喜的声音。透过多种爵士风格去框架我们所熟悉的十一首经典童谣与歌曲。这些丰富多元的素材,透过即兴、翻唱、拼贴、重组等手法,「摇摆」与「切分音」的风格手法,跳脱了我们的听觉习惯,让原本熟悉的旋律有了新的面容与表情。

PAR / 第247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我的室友苏菲.卡尔

我和苏菲在她家见面时,她第一件事情便问我:要不要看看我的坟墓? 原来,她在房子的后院立了一个迷你墓园,墓碑上便是自己的名字。怎么说呢?我觉得主意相当好,中国人不是也有先准备后事,买好棺木的做法吗?她的行为一点都不让我吃惊,我笑了,直呼:太美了。

PAR / 第247期 / 剧场快门

临检,请出示证件

摄影:陈长志 地点:台南,马路上 时间:二○一二年五月二日

PAR / 第247期 / 这样过日子

蔡柏璋 愈旅行,愈分明

今年三月,结束一年多的浪游,蔡柏璋回到台湾。第一次重逢,是在一个希腊剧团来台演出的记者会上,蔡柏璋低调地在台下工作——他受邀担任剧团的翻译。跟他打招呼时,他面露惊讶,身体稍稍前倾又后退,最后含蓄简单地交换几句话。不知为什么,那样的姿态令我印象深刻。忍不住猜想,那个瞬间或许蔡柏璋正在用人与人问候的身体间距,重新确认自己已经回到台湾的现实吧。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他从美国飞到莫斯科,而后辗转栖居欧洲各国,想必习惯了西方人较为热络的见面问候。 再度见面时,蔡柏璋坦率地说,「我喜欢在国外生活。」从北投到松山的半日小旅行中,他也提到正在筹画下一次的国外long stay。这并不令人意外,从他的剧场编导作品《Q & A》、《Re/turn》中,说著一口台北国语的主角们在柏林、伦敦等地过起异乡人的漂鸟生活,体验更自由不羁的人生,不难发现蔡柏璋对旅行的热爱和投射。 班雅明把说故事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农夫,因长久定居而对空间承载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另一种人是水手,在漫长的漂移中见识不同地域的奇闻轶事。他们因流浪缔造故事,或为了故事制造更多流浪。 想当然尔,蔡柏璋属於哪一种。

PAR / 第247期 / 艺@展览

异色俗艳下的情欲显相

艺术家吴天章在最新个展「伪青春显相馆」中,呈现《娈》、《难忘的爱人》、《心所爱的人》三件录像作品。延续如剧场舞台设置的手法,吴天章像执导演出的魔术师,《娈》呈显自溺似的皮膜快感和近乎恋物癖的美学兴味《难忘的爱人》则指涉对生前美好的眷顾与留恋。

PAR / 第247期 / 艺@电影

爱在电影放映时

爱情以一种不可捉摸的状态,存在於你我身边,电影无法帮你参透,只是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型态供你参考品尝。七月有几道隽永可口的爱情典型,从暧昧到深刻,与红酒一样,伴随著时间滋味不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