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47期 / 艺@书
声音,城市记忆的栖地
《装帧时代》、《装帧台湾》作者李志铭,结合了他研究所所学的建筑与城市发展与一向爱好的音乐,打造了《单声道》这本台湾少见的「音景之书」。透过声音,作者重新勾勒台湾城市景观与历史流变,也让读者重新找回对生活曾有的细腻聆听与交叠於声音中的记忆。
PAR / 第247期 / 艺@CD
音乐是他的命运
「命运」二字,或许是柯庆隆人生的最佳注脚:从一出生鬼门关前走一回的幸运,从小想学习音乐却不可得的遗憾,长大后科学事业非凡却依旧沉迷音乐世界,车祸受伤让他中断创作……终於,他克服了命运给予的课题,创作了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PAR / 第246期 / 剧场快门
国光剧团《水袖与胭脂》演员上妆
地点:国家戏剧院后台 时间:二○一三年三月七日 国光剧团《水袖与胭脂》演员上妆 五、六个壮汉站成一列, 手里清一色拿的是红色塑胶框背面有仕女图的小镜子忙著上妆。 导演李小平出手帮一个上好妆的猴脸加强勾脸的轮廓, 他笑著说:「大家都忘了我还会这个!」
PAR / 第246期 / 这样过日子
王荣裕 乐畅人父「浮浪贡」
生性浪漫、追求自由的王荣裕说:「我就是浮浪贡」。一九九○年,他辞去月入四万元的电脑工程师一职,踏进优剧场领六千元月薪,自此,「放出去的小鸟,海阔天空,回不去了。」王荣裕形容,这是「自我选择的命中注定」。 九三年,他成立金枝演社,请来戏神田都元帅,每天虔诚祭拜,至今廿载。三年前,金枝从落脚十年的淡水,迁移到八里,曾遭祝融的云门舞集前排练场。从一张白纸,到现在共十五人领薪水,剧团组织和演出规模愈益壮大,王荣裕对表演的要求、和新进演员的训练及沟通,也累积了许多不同的体会。 聊起近期生活的「例行公事」,王荣裕边笑说年纪到了,真会坐著睡著,边不忘补充:「心境还是廿岁,足乐畅的!」每天有两狗一猫相伴,排练、散步、开车、泡咖啡、抄《心经》……都是功课,也都是享受。四十岁得子王品果,更让他的人生观出现重大改变。 不过,有件事从没变过――剧场人总亲切唤他:「二哥」。
PAR / 第246期 / 幕后群像
温柔教头 美丽歌声的推手
从拥有好歌喉到能真正上台表演,中间这段过程,就需要「歌唱诠释指导」来帮忙了!从歌剧到音乐剧,也指导过多位流行歌手艺人,魏世芬的工作不只教唱歌,还要送他们上台,陪著发声、修正韵味、调整体态、平稳心理。运用女性的温柔倾听,魏世芬从歌手外显的问题看进内心症结,再慢慢解开。她从不认为自己有「教」这回事,而是了解对方要什么,适时给予意见,顺著他们的节奏引发……就是这么「连哄带骗」地,让歌手将歌声包装成更美丽的礼物,送到观众的心中。
PAR / 第246期 / 艺@展览
穿越《白昼》的时空对话
因著一批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长期借展的百年石膏模制品,北教大教授林志明策划「米开朗基罗的当代对话」特展,以其中米开朗基罗《白昼》为发想,邀集美、英、德、法与台湾共廿二位艺术家作品,展开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时空对话。
PAR / 第246期 / 艺@电影
台北电影节上场 读取舞台幕后
台北电影节揭幕,有不少令人惊喜的作品,让人一窥剧场幕后的故事:《奇士劳斯基之职员》是大师所拍的一部描写剧场幕后人员艺术梦想的纪录长片;下手大辅《仨小确幸》以舞台剧导演为主角;纪录片《少年鼓手》的主角是「优人神鼓」在彰化监狱进行鼓艺教学的受刑人……
PAR / 第246期 / 艺@书
传统戏曲在台北
因为商业繁荣,台北城早在日治时期,就发展出鼎盛的戏曲荣景,当时的大稻埕更有「戏窟」之称。台北市文化局出版的「传统艺术系列」丛书,分歌仔戏、布袋戏、京剧、说唱四本,是首次整理以台北市区范围为主的戏曲史料专书,见证人文荟萃的台北,与传统戏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与对话。
PAR / 第246期 / 艺@CD
提琴、提琴、提琴
现代的提琴家族有四位成员,分别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都有四条弦,但琴体大小各异、各具音域。尽管不如乐器之王钢琴表现那般全面,但提琴无疑是深具展技性格,容易造就舞台明星的乐器,即便是低音提琴都如此。本月就选三张明星提琴专辑,有大有小、有创新有传统,各具风味、值得一闻。
PAR / 第245期 / Ju & JuJu
心情镜像
编按:「Ju & JuJu」专栏自去年五月号首刊,透过每月一信的方式,让读者看到一位多元的艺术工作者——朱宗庆,如何经由与小女儿的互动,温柔地述说自身感性的另一面。非常感谢朱宗庆老师在百忙中亲自执笔,但一年之约倏乎已届,虽感惋惜,也不得不尊重作者的意愿。让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再次请 Mr. Ju背起这个「甜蜜的负担」,让Dear JuJu与大家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