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166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刘权富 涤去科技尘嚣,古风家宅好放松

PAR / 第270期 / 专栏 Viewfinder

看得见的味道

两个女人,身在上世纪五○年代,一个是深闺寂寞的阔太,一个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女郎,如果不是小说,谁也不会联想到这两种身分的人可以谈上恋爱。如果不是拍成电影,又是由被公认值得举起两只大拇指的布兰琪把卡萝现身说法,《盐的代价》将会如盐被隐藏在大海之中,是味道,能闻到,但是,不会被看见。

PAR / 第270期 / 专题

艺术家的深夜食堂

艺术家就是要饮露餐风?那可不一定! 他们当然食人间烟火,不只吃,还会吃,又懂吃。但除了排练期间混著汗水(泪水)的便当外,大伙儿都去哪里祭五脏庙呢?能收服挑剔的艺术家们的胃的食堂老板们又是什么狠角色?来看朱宗庆打击乐团、绿光剧团、舞剧场的艺术家们怎么吃,跟谁吃。 而在观看演出结束后的夜里,不管演出是让人心满意足还是空虚寂寞觉得冷,动物性的感伤都能找一间深夜食堂纾解,温暖脾胃,说说故事(或发发牢骚),第一时间与艺评人们分享感动(或愤怒)。 本期专题邀请您跟著表演艺术圈的吃货们走一遭他们最爱的食堂,夜深了,吃饱了,心暖了,天亮后我们都能继续加油。

PAR / 第270期 / 艺@展览

一年的对话关系 「欲望」的三种呈现

艺术家谢德庆的《一年行为表演1983-84(绳子)》,启发了策展人邱俊达设计了「一年对话实践」的创作规则,邀请三组艺术团队,将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对话」赋予想像,重新思考对话背后的欲望、期待与潜力,探问对话在当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从个人需求扩展成为对社会的行动方式。成果展出名为「梅尔汀计画」,以三道主轴「线、鬼故事、逃离」各自呈现。

PAR / 第270期 / 艺@电影

差异共振 对照文化异境

今年台北电影节中,有不少以异文化相遇为背景、呈现文化对照的影片。异乡人与在地文化的碰撞,另一种眼睛看到的熟悉中的陌生,营造了戏剧性强烈的氛围,跟著电影,我们也进入了文化的异境……

PAR / 第270期 / 艺@书

传艺者的街头商学课

作者藤拓宏之所以有资格提供这样的「智慧财」,并不是因为他在音乐之外还拥有什么商学学位,他的开店智慧事实上最初源自自己开展教室时惨痛的「街头」经验而开始累积。妙的是,藤拓宏在这本书里提及的个人主张,倒也与一些商学潮流中的重要行销及市场观点能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