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199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肯.洛区 追求公义的影像力量
PAR / 第197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中西古今混融 美声无界限
跨界风潮不只是流行,而且已经成为大趋势。现在中西交流、古今混融的作品所在多有,而且随著时日发展得愈来愈完熟。如北市国与长笛家莎朗.贝札莉合作录制的《胡旋舞》,双簧管演奏家谢宛臻与恩师古乐大师格雷兹纳合作《韩德尔 无尽藏》,都让人看到跨界音乐的多彩风景。
PAR / 第200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阴郁场景 绘就家庭悲剧
电影看什么?如何看电影?两厅院文化沙龙讲座进入了电影系列,影评人闻天祥以土耳其导演努瑞.贝其.锡兰(Nuri Bilge Ceylan)荣获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奖的作品《三只猴子》Three Monkeys为引,讲述导演以何种手法与风格来呈现其叙事和观点。片名出自日本著名的「三不猿」,指三只分别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听与不说。
PAR / 第198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昔日车站离合 未来崭新创意 刘舜仁谈「台湾经典车站建筑巡礼」
铁道、火车站、广场、仓库……这些熟悉的记忆,关连著什么样的历史经验、建筑美学、空间变迁、与人文活动?「台湾的铁道文化是深厚的。」东海大学建筑系教授刘舜仁说:「台湾历史若没有谈这部分,就无法谈现代化,整个社会将停留在农业时代。」他一语道出台湾铁道发展史与现代化的关连。我们不仅有铁道文化、铁道迷,还可探究铁道的工程技术、背后的服务设施,例如铁路医院、铁路旅馆、铁路学校,刘舜仁以台湾经典火车站为焦点,做了一场百年建筑历史的珍贵巡礼。
PAR / 第198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杨锦聪 无悔热情 追求音乐之「真」
刚刚公布入围名单的金曲奖,风潮唱片就入围了二十项,成果斐然,也证实了风潮二十多年来的努力成果。这个坚持梦想的团队,就是由怀抱无比音乐热情的总经理——杨锦聪带领,一路走来抱持为音乐留「真」的目标,以高品质的录音录下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优人神鼓与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演出,下一步更想做南岛文化的声音纪录……。
PAR / 第200期 / 艺妙人物事
柯一正 回归「简单」的幸福哲学
这几年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很多台湾人都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幸福,痛苦指数偏高。怎么样才能得到幸福?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疑问。「蓝月」、「绿光」、「纸风车」,这三个美丽的名字都有著追寻幸福的本质,在台湾的影剧历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而这三个名字来自一个宣称自己「很幸福」的人——游走在影视、广告、舞台之间,人称「柯导」的柯一正。
PAR / 第200期 / 艺妙人物事
王泽馨 芭蕾舞台造梦人
从二○○七年迄今,「国际芭蕾舞星在台北」已经连办三届了,台上演出的是台湾观众难得有机会看见的各国首席芭蕾舞者,以精湛舞技展演芭蕾经典舞码,令人对芭蕾艺术的认识更上层楼。而这幕后的重要推手,却是一位热爱舞蹈、亟欲与大家分享芭蕾美好的舞蹈工作者——王泽馨。
PAR / 第198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逼视内在剧场 从《高热103?》到《惊爆:莎拉肯恩戏剧集》
翻读周曼农《高热103?》与《惊爆:莎拉肯恩戏剧集》,都能看见创作者不满於传统写实剧场的僵硬格式,她们以剧作者唯一的武器--语言--反叛剧场,要求导演、表演者、观众动用更多脑神经、更多感官凝视文字打造的世界。
PAR / 第198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斯人斯乐 聆乐至乐 聆听法国小提琴名家大卫.格里摩
法国小提琴家大卫.格里摩,今年虽才刚满卅六岁,但他的技术至为精巧卓绝,华丽音色收放自如,音乐演奏发自於心,层次分明,舞台魅力十足,在在展现出年轻一辈音乐家的热力与奔放的音乐观。以他近年的两张演奏专辑为例《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全集》与《反射—著名小提琴奏鸣曲集》来说,两套均在法国Naïve- Ambroise公司出版,充分反映出清晰的演奏理念与音乐内容。
PAR / 第200期 / 艺@书
爱情瓷器,皆易破碎
正当评论家赞誉《海神家族》为陈玉慧创作以来高峰代表作之时,陈玉慧又默默地转向,投往更吸引她的领域——瓷器与爱情。费时五年,近期出版的小说《China》探讨工艺、政治、秘密、爱情、真伪,陈玉慧突破她以往惯用的女性视角,以西方男子Wilhelm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