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活志

PAR / 第204期 / 艺@CD

台湾管弦乐的多重样貌-关於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乐典X珍藏当代台湾的声音」系列录音

编按:两厅院启动的「乐典—国人创作、演出、录音发行计画」,是以「珍藏当代台湾的声音」为出发,将以三至五年间,推出近20张由国人作曲、国家交响乐团(NSO)录制的「乐典—珍藏当代台湾的声音」系列CD。第一波将推出马水龙、潘皇龙与赖德和三位的录音,接下来将於明年第一季再推出卢炎与萧泰然。为让读者了解这几位作曲家的创作特色与乐曲,本刊特地转载由音乐学学者陈汉金为本系列录音所撰的介绍专文。

PAR / 第203期 / 艺@书

年轻音乐家,用自传说了什么?

《野性的变奏》与《我用钢琴改变世界》都是年轻演奏家所写的自传,关注的层面和动机则迥异。但我们若是了解到所有的自传既是揭露(discover),也是覆盖(cover),或许在这两本书里头会找到更多的共通点。

PAR / 第204期 / 艺@书

开启一扇剧场的想像之门

剧场是一个充满想像的场域,但如何来开启这扇想像之门?透过《开放的门》一书,剧场大师彼得.布鲁克「开示」强调剧场的当下性,阐述面对剧场的基本态度,那就是灵活、及时、真切,於是想像得以飞驰。而美国当代剧场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制作人、导演及教育家罗勃.爱德蒙.琼斯所著的《戏剧性的想像力》,则提示读者,作为一个剧场工作者如何从内在——人的内在、角色的内在、文本的内在、时代的内在,来探讨设计。

PAR / 第203期 / 艺@CD

这些女孩们,用音乐说著人间故事

伴著剧情,当所有话语都无法彻底描绘出心境时,音乐就是最佳的「代言者」,而品尝这些配乐的细腻与深刻的同时,赫然发现这些「代言者」背后的作曲家们,竟然都是带著故事的大女孩——配乐家聂琳、林慧玲与李欣芸,以他们温柔的心与丰沛情感,用音乐写出人间动人细腻的点点滴滴……。

PAR / 第203期 / 艺@电影

伊莎贝.雨蓓加持 今年金马很「坎城」

伊莎贝.雨蓓是今年坎城评审团主席,今年也受邀出席金马影展。也因此,这次的影展,几乎有个小坎城的规模,包含了近四十部今年坎城影展的影片,是精心挑选过,绝对比花十万元买机票住宿与通行证去坎城看片来得划算。

PAR / 第204期 / 艺@电影

琴键之后的人生

以钢琴师为主角的电影,通常都有精采的音乐与电影情节相伴,也映衬出琴键之后繁复多变的人生。十二月刚好有多部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让你在琴音之外,再探生命的弦外之音。

PAR / 第203期 / 艺@展览

和蔡国强一起「泡美术馆」

一如本人的幽默、经常语带双关的机智和不停运转的脑子,蔡国强的艺术有著诙谐、游戏般的性格,表面上以壮观场景夺人目光,但背后探讨的却是文化争议、乃至於人类生存等严肃议题。这次在北美馆的个展,卅五件新旧作当中,除了台湾民众最为熟知的火药爆破图,大型装置作品如《撞墙》、《不合时宜:舞台一》等从未在台湾展出的代表作,都将首度来台。

PAR / 第204期 / 艺@展览

陈界仁录像 披露帝国意识的扭曲歧视

国家文艺奖美术类得主陈界仁,在廿年的创作生涯中,关注议题始终围绕在历史、政治等不对等权力关系的批判。本月推出个展「帝国边界Ⅰ&军法局」,藉由两部录像作品,分别探讨「帝国意识」对他国人的歧视,与政府对人民进行集体「脑部思维能力的阻断手术」的隐喻呈现。

PAR / 第197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浴火重生的音乐圣殿 ――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

布商大厦原址本是十五世纪时旧城边界上的军械库,之后一楼楼层改为布料商展博览会的用地,因此通称布商大厦。一七八一年开始,二楼作为音乐厅使用,是一七四三年成立的「新音乐会乐团」演出场所——这个乐团也就是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前身。历经整修与战火洗礼,现今的布商大厦音乐厅於一九八一年竣工,并由当时的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总监库特.马殊指挥开幕音乐会。

PAR / 第199期 /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西化窗口的纯净乐音―圣彼得堡爱乐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