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康与皮歇.克朗淳的探索 与观者的直面对话 「打开罗摩衍那的身体史诗:紫藤庐特展」
「打开罗摩衍那的身体史诗」为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三年田野计画,继《半身相》之后的第二阶段的「成果报告」,目前以静态展览、限量席位的「茶席」听古问答形式,正在台北紫藤庐展出至六月底。
打开罗摩衍那的身体史诗:紫藤庐特展
6/1~30
台北 紫藤庐
「打开罗摩衍那的身体史诗」为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与泰国编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三年田野计画,继《半身相》(二Ο一八)之后的第二阶段的「成果报告」,目前以静态展览、限量席位的「茶席」听古问答形式,正在台北紫藤庐展出至六月底。
《罗摩衍那》 巩固了王权的史诗
「相较於《摩诃婆罗多》的『人』,《罗摩衍那》则是奇幻故事了。」最初两人比较印度的两大史诗,选定目前市面上较少英译本的《罗摩衍那》的故事为路径的原因很单纯――陌生,并由陌生衍发的好奇,陈武康说:「最开始,皮歇试著告诉我这个故事,但我还是一头雾水。」皮歇则淡定地补充:「透过这条路径,我们可以回溯二千五百年前,连结了人、艺术、社会结构与所有事情。《罗摩衍那》的概念依然在这片土地,只是移动、变形到生活各领域,比如政治,甚至食物。」
皮歇指著展场最前端的几张泰国观光剧场的照片,「过去传统舞蹈是跳给皇室、神明看的,在当代则是给观光客看的演出了。」他拿起展场中的一本封面如威漫超级英雄风格的《罗摩衍那》绘本,试著说明这则史诗在当代的变形,「他们绘画的方式受到西方深刻的影响,这是我的女儿世代的读物,这代表在下个世代对传统的印象都将产生变化,他们这个世代的罗摩就像个肌肉发达的健身教练,酷且强壮,但传统的意象中罗摩其实是纤细且女性化的。对我来说,这本书是瓦解了传统,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事物。」
陈武康回应:「对我来说,政治方面非常有趣,皇室以这个故事巩固了王权,整个社会都跟随这个价值观。」他指著展场中的一幅照片,那时他们在泰国跟著箜舞老师Ajarn Chulachart Aranyanak去一位电影明星家祈福演出,「画面中,老师正在起乩,这样他才可以进入角色,跳给楼上看。」陈武康指著天空,他说的是画面中放在最高处的佛陀,与第二层高的一尊一尊的神灵,也是史诗中出现的各式角色,而一大排的学生的位置也可以轻易辨别「年资」,「离老师愈近就是愈年长的,从座席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在这类传统演出中的从属、权力关系。」
走过四国 生活与旅程的历历痕迹
有趣的是,展场除了有覆盖型罗摩面具(他的王冠是模仿真正泰皇冠造型)、诱惑悉多的鹿头等《罗摩衍那》经典形象之外,更多是生活里的事。
一条长桌摆放著两人沿著《罗摩衍那》在东南亚的传播路径――柬埔寨、缅甸、印尼及泰国等地拜了四位大师学艺,一路上搜集的书籍、绘本、画像、雕像与照片,也有《半身相》的演出服装、缅甸女子出门必抹上脸作装饰的姜黄粉、工艺店的纪念品、街头小贩兜售的不知名绘师的插画,皮歇指著一幅小画,那是他在观光地向一名操著五国语言的女孩所买的:「她是一个孤儿,没有上学,但她会这些语言,是生活让她学会这些。回到传统舞蹈的学习来说,就像我的老师总是跟我说的:做,就对了!」
传统的学习是从生活里来,皮歇回忆师从柴佑.库马尼(Chaiyot Khummanee)日子都是洒扫庭园、下田栽种等日常,「传统对我来说无关美,而是意义。」皮歇指著展场中微微枯萎的鲜菊,「比如花,在东南亚,周四是老师日,学生必须献花,因为花会教导你生命,花的朝生暮死,这种有限的生命观来自佛陀。」
陈武康描述跟四位大师的学习也充满了生活细节与画面,但两人的田野从个人当下生活的眼光出发,并未耽溺於思古情怀,他们更试图观看事件后的历史结构,回应跟现实的关系。
他们追问大师们如何师从他们的大师,探究传统舞蹈中学习的规范、神秘、师徒间的权力结构关系,试著挖掘传统中背后政治的行动与想像,陈武康说:「这太有趣了,在东南亚,表演艺术涉及人们如何定义自己。」泰国传统箜舞舞者背景出身的皮歇进一步表示:「当我们对所谓『大师的力量』丢出质疑,这就带有了政治性的意涵。」
从《半身相》探看 与观者沟通的欲望
今年入围台新艺术奖的《半身相》,是三年计画中的第一阶段呈现,从两位创作者对於舞蹈生命的内省出发,在形式上更延展出此种政治性意涵,藉著观演关系的翻转,也探问剧场的框架,评论人樊香君在入围理由中指出本作:「结构上透过选择设计的未知性,连动观看结果生成,试图指向形成传统表象后关键动能,亦即『传统』与『权力』间的任意独断。」
有趣的是,《半身相》国际巡演半年来,独特的演出形式也让每个国家的群众面目变得清晰,陈武康回忆一场在新加坡的演出,「我将结束演出的板子交给一个女孩,当我跟皮歇都静止后约莫十分钟,她还不想举牌。现场的观众开始对她咆哮,开始鼓掌,给她举牌的压力,但她依然没有举起牌子,她还在等。最终,她放弃了,她举起牌子。演出结束,所有人都离开了剧场,但她依然坐在位置上。我可以感觉到她的愤怒、溃败,但在那当下,没有一个观众站在她那边,人们只是看著,没有人说话。」
「观者」的位置,相较於陈武康过去的作品很不一样。在这三年计画中,观众被标举,被重视。从《半身相》的舞蹈对谈(Dance Dialogue)参与式演出、本展中与编舞家近距离的问答茶席、预计二Ο二Ο年发表的论坛式演出,都可见其知识传达与对话的渴望,「语言是一个桥,利用背景分享的过程,也可以得到观众的思考,这应该是比较健康的一种观演方式。」也因为田野的过程,让创作者有了义务,「我总得告诉你们,我们从哪里来。」
本次展览的交流现场更靠近了,多数展品都没有说明文字,四国的展品无差别地摆放一起,而非传统上以国家做区隔的逻辑,两名创作者自在游走四个国家的现场,信手拈来每件展品都是故事,但对於观者可能不是那么好亲近,满肚子疑惑则可从即日起(六月五日)开跑的一对二的茶席「品茗时听古问答」解决,采网路预约制,每一时段四十五分钟,展览期间每周三、四、六、日各三场。
目前茶席桌上有一百多张照片可翻牌,或许将以翻牌看图说故事的方式进行,但采访的当下,茶席主人陈武康还持著模棱两可的保留态度,「总要见到人了,我才知道可以说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