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妹剧团《亲爱的人生》 每卅分钟解开一个人生迷团
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将推出全新作品《亲爱的人生》,王嘉明导演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莉丝•孟若的文字笔法为灵感泉源,挑战以短篇小说的叙事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四段演出。
2018TIFA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亲爱的人生》
3/23-24 19:30 3/24-25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在今年的台湾国际艺术节,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将推出全新作品《亲爱的人生》,王嘉明导演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莉丝•孟若的文字笔法为灵感泉源,挑战以短篇小说的叙事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四段演出,短短卅分钟内说完一个故事,带领观众走进「短篇」的剧场。
在《亲爱的人生》里,王嘉明常思考在剧场中如何呈现「短篇」,剧场不像电影可以剪接,时空背景可以瞬间转换,有镜头可以zoom in或zoom out,剧场演员光是走上场就需要时间,时间却偏偏是剧场很重要的核心,也是生活中极抽象有超具体的BGM(背景音乐)。
在看到艾莉丝•孟若《亲爱的人生》这书名时,激起王嘉明的强烈的好奇,阅读孟若众多短篇小说的过程,启发了许多剧场可能的思考。他原本曾想把孟若的短篇直接转化为剧场,但加拿大籍的孟若,书中描述的产业、植物、气候、历史、语言、情感状态等与台湾太不相同。为了让演出更贴近台湾观众,决定重新编写剧本,虽然不是孟若的小说改编,但以她的写作风格作为灵感来源,并依照短篇小说的叙事方式,写出〈刺青〉、〈附身〉、〈埤塘〉、〈记忆〉四段故事, 挑战在舞台上每卅分钟解开一个人生迷团。
「四段故事都有不同的设定,包含灯光、音乐、影像,甚至是字幕机的呈现方式都非常不一样,等於这出戏包含了四个制作,技术相当繁复,除了考验人员之外,也同样考验演员。」王嘉明表示,〈记忆〉的叙述手法像是电影剪接,〈埤塘〉则是像一场小型的民歌演唱会,〈附身〉将场景拉到热闹的庙口,从乩童开始说故事,〈刺青〉呈现一段比较阴暗灰色的青春回忆,「故事与场景非常日常且贴近生活,希望观众可以跟著演员的脚步走,到了最后发现一个逆转的人生真相。」
四段故事运用了孟若的文字笔法,大量使用了描述景物的语汇及平淡的步调,在故事的结尾,则又揭开了藏匿其中的惊人内幕,王嘉明表示:「我自己也不很习惯的剧场景观和节奏,《亲爱的人生》像是写给自己也不熟悉的另一个自己的一封信。」
剧中十二位演员将在不同的故事里扮演不同的的角色,是演出回忆片段的主角,也是平淡诉说他人故事的旁白,或是懵懂傻气看著主人日常的宠物,演出考验著每位演员角色的快速转换,如同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是别人生活里的配角。
演员王n说,王嘉明不是一个将表演方式说得太绝对的人,他会留很多空间让演员想像,「我非常喜欢这个方式,如果我的空间都被导演填满了,反而不知道如何发挥。」她在四段演出分别饰演许多不同的角色,「最大的挑战不是角色的转换,而是在场边等待出场时不能太过放松,必须让自己持续呈现在一个备战状态,随时可以登台。」
演员安原良认为,人生经历的生、老、病、死片段,这些情节虽然看似平淡,但意外总是在大家没有预期的时候发生。这些故事经过导演重新排列组合,透过时间或其他桥段铺陈,就会既合理但是又意外,「我相信不止演员,观众看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
舞台上有即时音乐演奏伴随每段故事的起伏,揭开每段故事隐藏的人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