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妹劇團《親愛的人生》 每卅分鐘解開一個人生迷團

《親愛的人生》用台灣語彙訴說人生故事。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將推出全新作品《親愛的人生》,王嘉明導演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文字筆法為靈感泉源,挑戰以短篇小說的敘事方式,在舞台上呈現四段演出。

2018TIFA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

3/23-24  19:30  3/24-2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在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將推出全新作品《親愛的人生》,王嘉明導演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文字筆法為靈感泉源,挑戰以短篇小說的敘事方式,在舞台上呈現四段演出,短短卅分鐘內說完一個故事,帶領觀眾走進「短篇」的劇場。

在《親愛的人生》裡,王嘉明常思考在劇場中如何呈現「短篇」,劇場不像電影可以剪接,時空背景可以瞬間轉換,有鏡頭可以zoom in或zoom out,劇場演員光是走上場就需要時間,時間卻偏偏是劇場很重要的核心,也是生活中極抽象有超具體的BGM(背景音樂)。

在看到艾莉絲•孟若《親愛的人生》這書名時,激起王嘉明的強烈的好奇,閱讀孟若眾多短篇小說的過程,啟發了許多劇場可能的思考。他原本曾想把孟若的短篇直接轉化為劇場,但加拿大籍的孟若,書中描述的產業、植物、氣候、歷史、語言、情感狀態等與台灣太不相同。為了讓演出更貼近台灣觀眾,決定重新編寫劇本,雖然不是孟若的小說改編,但以她的寫作風格作為靈感來源,並依照短篇小說的敘事方式,寫出〈刺青〉、〈附身〉、〈埤塘〉、〈記憶〉四段故事, 挑戰在舞台上每卅分鐘解開一個人生迷團。

「四段故事都有不同的設定,包含燈光、音樂、影像,甚至是字幕機的呈現方式都非常不一樣,等於這齣戲包含了四個製作,技術相當繁複,除了考驗人員之外,也同樣考驗演員。」王嘉明表示,〈記憶〉的敘述手法像是電影剪接,〈埤塘〉則是像一場小型的民歌演唱會,〈附身〉將場景拉到熱鬧的廟口,從乩童開始說故事,〈刺青〉呈現一段比較陰暗灰色的青春回憶,「故事與場景非常日常且貼近生活,希望觀眾可以跟著演員的腳步走,到了最後發現一個逆轉的人生真相。」

四段故事運用了孟若的文字筆法,大量使用了描述景物的語彙及平淡的步調,在故事的結尾,則又揭開了藏匿其中的驚人內幕,王嘉明表示:「我自己也不很習慣的劇場景觀和節奏,《親愛的人生》像是寫給自己也不熟悉的另一個自己的一封信。」

劇中十二位演員將在不同的故事裡扮演不同的的角色,是演出回憶片段的主角,也是平淡訴說他人故事的旁白,或是懵懂傻氣看著主人日常的寵物,演出考驗著每位演員角色的快速轉換,如同我們的人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是別人生活裡的配角。

演員王琄說,王嘉明不是一個將表演方式說得太絕對的人,他會留很多空間讓演員想像,「我非常喜歡這個方式,如果我的空間都被導演填滿了,反而不知道如何發揮。」她在四段演出分別飾演許多不同的角色,「最大的挑戰不是角色的轉換,而是在場邊等待出場時不能太過放鬆,必須讓自己持續呈現在一個備戰狀態,隨時可以登台。」

演員安原良認為,人生經歷的生、老、病、死片段,這些情節雖然看似平淡,但意外總是在大家沒有預期的時候發生。這些故事經過導演重新排列組合,透過時間或其他橋段鋪陳,就會既合理但是又意外,「我相信不止演員,觀眾看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

舞台上有即時音樂演奏伴隨每段故事的起伏,揭開每段故事隱藏的人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