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葳看穿自拍的精心布局 看看谁不要脸?

舞作取名「不要脸」,李贞葳最初是想反映自己对「自拍文化」的质疑。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擅长透过肢体传递情绪感受的舞蹈家李贞葳,在新作《不要脸》中将探讨社群媒体崛起后的「自拍文化」,观众席当中并无架设座椅,打破剧场「第四面墙」,观众在剧场中自由移动,与表演者之间没有界限。

2019TIFA李贞葳《不要脸》

3/8-10  19:30  3/9-10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2-33939888

擅长透过肢体传递情绪感受的舞蹈家李贞葳,在新作《不要脸》中将探讨社群媒体崛起后的「自拍文化」,观众席当中并无架设座椅,打破剧场「第四面墙」,她希望观众在剧场中自由移动,与表演者之间没有界限,就像直接进入直播秀的虚拟空间。

《不要脸》最初构想来自对「自拍文化」的探索,社群媒体崛起后,人人都可以经营自媒体,有人热衷经营内容,也有人以自拍获得更多关注,科技发达使自拍产生许多前所未见的现象,透过滤镜与修片,许多过度美化与真人差距甚大的照片在网路流窜,彷佛人们并不认同自己本来的面貌,不要自己本来的脸。李贞葳认为这样的现象也许出自於人们内心的孤寂与匮乏,舞作也想要反映这样的现象。

舞作以「不要脸」命名,有许多种意涵。李贞葳认为「脸」是陌生人辨识彼此的方式,具有强大的符号与象徵,也是最具体的名片。舞作取名「不要脸」,李贞葳最初确实是想反映自己对「自拍文化」的质疑,「关於自拍这件事,我的确是带著批判的角度。」但李贞葳同时也想探索「自拍」的行为动机,人们可能是为了寻求认同或抒解内心孤寂与疏离感,透过他人「按赞」获取满足与慰藉;因此,希望透过舞作反映社群平台与「自拍文化」的种种现象。作品中,她化身为一个亟欲获取观众目光的网红,邀请观众「走进」萤幕与镜头里,走进剧场宛如直接踏入网红的现实世界,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走动、观察,可近距离观看表演者,也可保持疏离旁观一切。

李贞葳想要在舞作探讨的另一主题,是每个自拍的人必定要面临的「自我揭露」。美国普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经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的机会,每个人都能在十五分钟内出名。」现在这句话已然成真,社群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透过镜头、直播揭露自我,藉以成名。然而,镜头呈现的一切便是真实吗?特写镜头放大了人们想呈现的角度与部位,一线之隔的镜头外,是否有更多不愿揭露的自我?所谓的自我揭露又有多少的诚实?能反映多少整体的真相?李贞葳在作品中透过现场即时拍摄投影的运用反映这样的情况。

旅居欧洲的李贞葳,一直是台湾备受瞩目的舞者。二Ο一Ο年,李贞葳与以色列巴希瓦现代舞团回台演出《十载精彩》,绝佳的身体展现性,充满爆发力的肢体特色,极具丰富感染力。她是编舞家欧哈.?哈林眼中「最迷人的舞者之一」,纽约时报曾说她是「充满魅力的独舞者」。李贞葳曾与杰宏.贝尔、莉丝贝.胡维兹、雪伦.伊尔等编舞家合作。也曾担任瑞典哥德堡歌剧院舞团、碧娜.鲍许乌帕塔舞蹈剧场、比利时步兵舞集客席舞者。在舞者生涯中缴出亮丽的成绩单。李贞葳也不断展现编舞创作的企图心,与台湾舞蹈圈保持紧密联系,二Ο一一年及二Ο一四年曾回台参与MeimageDance「钮扣计画」,带来编舞及演出短篇作品。二Ο一六年参与两厅院「新点子舞展」,与匈牙利新锐编舞家法库亚.佐坦共同创作《孤单在一起》,这个作品仍不断在国际巡演。二Ο一九年新作《不要脸》,则是李贞葳首度在两厅院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推出作品。从舞者到编舞家,李贞葳每次的作品都有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次依然邀请观众朋友见证她的蜕变。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9年2月号「即将上场」〈透视社群平台自恋风潮李贞葳《不要脸》揭露人心的匮乏与渴望〉;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