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室内剧院《夜半鼓声》 两种结局不同答案

德国最炙手可热的新世代导演克里斯多福.鲁宾,每出作品风格多变,创作的高度艺术性与话题性总能引起评论与观众注目与喜爱。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由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制作、创作者克里斯多福.鲁宾执导,并获选二Ο一八年柏林戏剧盛会十大节目之一的《夜半鼓声》,将在2019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上演,本周末登场。

2019TIFA慕尼黑室内剧院《夜半鼓声》

「布莱希特结局版」  3/8  19:30

「导演鲁宾结局版」  3/9  19:30

「观众票选结局版」  3/10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由德国慕尼黑室内剧院制作、创作者克里斯多福.鲁宾(Christopher Rüping)执导,并获选二Ο一八年柏林戏剧盛会十大节目之一的《夜半鼓声》,将在2019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上演。此次来台演出,获协办单位歌德学院(台北)德国文化中心与德国在台协会的大力支持,让台湾观众欣赏精采演出。

三度获选柏林戏剧盛会年度十大  德国最炙手可热的天才导演

一九六四年开始举办的柏林戏剧盛会,是目前整个欧陆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剧场盛会之一,年仅卅三岁的导演里斯多福.鲁宾,以截然不同并灵活的导演创作手法闻名,截至今年已经有三部作品获选德国柏林戏剧盛会,包括二Ο一五年《那一个晚上》Das Fest、二Ο一八年《夜半鼓声》Drums in the Night及二Ο一九年《戴奥尼索斯之城》Dionysos Stadt。同时,他两度被德国权威剧场杂志《Theater Heute》选为年度最佳新世代导演,备受世界剧坛瞩目及肯定。

此次来台演出的《夜半鼓声》,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於一九一九年的第二部剧作,第一个搬上舞台的作品。鲁宾表示:「我选择布莱希特《夜半鼓声》,是想探讨当中的主题:我们愿意牺牲多少个人幸福,换取一点改变世界的可能?又或是主动参与政治革命,奉献自己给国家社会?」他认为这个永恒的矛盾,在一百年前充满意义,一百年后的当代更是如此。事实上,布莱希特在写剧本时,也曾挣扎如何为《夜半鼓声》写下结局。因此,除了保有原布莱希特的放弃革命、投奔爱情结局版本外,导演更提供另外一个背弃爱情、投奔革命的结局版,让观众有机会思索另外一种可能性。

「当观众知道了两种结局后,他们会不会去想『第三个』更喜欢的结局?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各种不同解答。」鲁宾说。在台北的演出,将於三月八日演出布莱希特结局版,三月九日演出鲁宾改编结局版。而三月十日的版本,两厅院特别邀请观众网路票选,呼应布莱希特的观点,也让观众表达想法参与其中。票选结果已於一月份出炉,而台湾观众选择最终场欣赏导演改编结局版。

淬炼百年经典  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经典成名作

事实上,布莱希特创作《夜半鼓声》时并未成名,几经波折后,终於在一九二二年受到当时慕尼黑室内剧院艺术总监法肯贝格(Otto Falckenberg)赏识,在慕尼黑室内剧院首演,演出后获得观众热烈喜爱,更夺得德国最重要文学奖项――克莱希特奖(Kleist prize)。布莱希特从此一举成名,成为剧院的戏剧顾问和驻团导演,并有机会开始发展他一系列的戏剧理念,进而提出戏剧理论「史诗剧场」,以「疏离效果」的剧场手法使用,改变了世界剧场的发展,影响剧场深远。

布莱希特认为剧场不应该只是娱乐大众的地方,更应该成为一个反映现实,让大众思考问题的场所。因此,他希望在戏中加入许多干扰观众幻觉的手法,比方说书人的运用,不定时加上娱乐歌舞的场面,或是让演员直接和观众对话,甚至评论整个演出,造就「疏离效果」,主要就是希望让观众甚至演员,以冷静旁观,扩展思考反省空间,并且加以评断,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布莱希特式」理念转化合成现代剧场的自我反思

布莱希特提出的理念与表演方式,早就成了现代剧场的一部分,鲁宾在《夜半鼓声》中,更将时间轴从一九二二年一路推展到现在,并进一步转化合成,变成个人化的反思。剧中第一幕呈现出来的世界异常诡异,彷佛与时间脱节,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有父亲、母亲、女儿及未婚夫等人,但他们的世界就只局限在四面墙壁中,每人所说的每句话,都符合他们在那个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及应有的形象,这是一个规则清楚、疆界明确的世界,如同一九二二年当时首演呈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原本可能一直延续到永远,但后来,外来者突现门口,这个世界开始出现裂痕;於是,历经一幕幕过程后,原来的世界开始崩解到彻底毁灭,甚至完全清空,呈现出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甚至南辕北辙的新世界。鲁宾在开头为了制造出近百年前的演出状态,让演员听著当年的录音,想像当年在剧场内的呈现模样,再慢慢加入其他角色,拆解百年前的氛围,慢慢的进入当代,甚至进入未来场景,表徵人类世界的进程。

鲁宾说:「我们所以能够看得如此之远,是因为我们站在祖先的肩膀上。我认为,如果你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回头看自己的起点非常重要。」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9年1月号封面故事「要革命、还是爱情?《夜半鼓声》百年后的两种结局」;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