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社《Holy Crab!异乡记》 虚拟情境交错融合与拼装

导演杨景翔与上海旅居纽约青年剧作家朱宜首度合作,以「扮演」概念点描移民处境,十位演员热闹串演剧中卅多个角色及海产。 (唐健哲 摄 创作社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创作社新作《Holy Crab!异乡记》,由中国旅美编剧朱宜和台湾导演杨景翔携手,将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新闻事件搬上舞台,以黑色喜剧和歌舞剧形式演出移民社会荒谬的异文化生存冲突。

《Holy Crab!异乡记》创作社CS监制作品5

5/26-29  19:30   5/28-29  14:30

台北  水源剧场

INFO  02-23397528

中国人舌间的美味珍馐大闸蟹,入境美国成了造成生态浩劫的「非法移民」?烧给死去亲人的纸扎名牌LV包触犯了著作权法,有没有搞错?创作社新作《Holy Crab!异乡记》,由八○世代的中国旅美编剧朱宜和台湾导演杨景翔携手,将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新闻事件搬上舞台,以黑色喜剧和歌舞剧形式演出移民社会荒谬的异文化生存冲突。

朱宜以英文写作的《Holy Crab!异乡记》,是第一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首奖作品。「哈德逊河里的大闸蟹很像一个关於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的隐喻。」朱宜花了一年多时间研究美国移民开发史、边境地理、偷渡方式,甚至大闸蟹养殖技术,才开始下笔写作《Holy Crab!异乡记》。

朱宜指出,有人将《Holy Crab!异乡记》归类为「移民类」或「华裔文化类」,但她想写的不是移民,而是更广阔的东西,那就是「人类面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外来者的疑惧,这两种心态相撞,造成了历史上的无数次冲突,却也把我们在更深的层面连结在一起。」

《Holy Crab!异乡记》搬上舞台,杨景翔综合了英文原著、台湾中文版及简体字中文版三个版本的剧本,经过半年多发展,他为这出戏下了副标:「由一群台湾演员以中文演出一部翻译自中国编剧以英文写作关於美国的移民史」。杨景翔指出,这出戏谈的是多元文化的并置与冲突,有趣的是,它在剧场的足迹,从英文到中文,从中国、美国到台湾,同样也是文化的融合与拼装。

他认为,《Holy Crab!异乡记》反映的虽然是美国的社会现象,但具有普世性,尤其台湾也是移民社会,更能对戏中不断提出「我是哪里人」产生共鸣。

除了原剧本黑色喜剧的调性,杨景翔首次与编舞家陈武康合作将剧中跳脱现代时空的非写实片段,以歌舞与集体即兴的形式演绎了几段文化误读与几段不算是皆大欢喜的跨族裔罗曼史。

杨景翔强调,他想呈现的不是写实的扮演,而是情境的虚拟,饰演大闸蟹的演员演出的是被迫进口的处境,勾勒出轮廓,接下来,由观众跟著剧情流动慢慢画出角色全貌。

【欲知更多详情,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16年4月号「即将上场」〈写实又魔幻的黑色喜剧 《Holy Crab!异乡记》 移民社会的异文化狂想〉;免费下载《PAR表演艺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