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社《Holy Crab!異鄉記》 虛擬情境交錯融合與拼裝

導演楊景翔與上海旅居紐約青年劇作家朱宜首度合作,以「扮演」概念點描移民處境,十位演員熱鬧串演劇中卅多個角色及海產。 (唐健哲 攝 創作社 提供)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創作社新作《Holy Crab!異鄉記》,由中國旅美編劇朱宜和台灣導演楊景翔攜手,將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新聞事件搬上舞台,以黑色喜劇和歌舞劇形式演出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

《Holy Crab!異鄉記》創作社CS監製作品5

5/26-29  19:30   5/28-29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3397528

中國人舌間的美味珍饈大閘蟹,入境美國成了造成生態浩劫的「非法移民」?燒給死去親人的紙紮名牌LV包觸犯了著作權法,有沒有搞錯?創作社新作《Holy Crab!異鄉記》,由八○世代的中國旅美編劇朱宜和台灣導演楊景翔攜手,將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新聞事件搬上舞台,以黑色喜劇和歌舞劇形式演出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

朱宜以英文寫作的《Holy Crab!異鄉記》,是第一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首獎作品。「哈德遜河裡的大閘蟹很像一個關於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的隱喻。」朱宜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究美國移民開發史、邊境地理、偷渡方式,甚至大閘蟹養殖技術,才開始下筆寫作《Holy Crab!異鄉記》。

朱宜指出,有人將《Holy Crab!異鄉記》歸類為「移民類」或「華裔文化類」,但她想寫的不是移民,而是更廣闊的東西,那就是「人類面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和對外來者的疑懼,這兩種心態相撞,造成了歷史上的無數次衝突,卻也把我們在更深的層面連結在一起。」

《Holy Crab!異鄉記》搬上舞台,楊景翔綜合了英文原著、台灣中文版及簡體字中文版三個版本的劇本,經過半年多發展,他為這齣戲下了副標:「由一群台灣演員以中文演出一部翻譯自中國編劇以英文寫作關於美國的移民史」。楊景翔指出,這齣戲談的是多元文化的並置與衝突,有趣的是,它在劇場的足跡,從英文到中文,從中國、美國到台灣,同樣也是文化的融合與拼裝。

他認為,《Holy Crab!異鄉記》反映的雖然是美國的社會現象,但具有普世性,尤其台灣也是移民社會,更能對戲中不斷提出「我是哪裡人」產生共鳴。

除了原劇本黑色喜劇的調性,楊景翔首次與編舞家陳武康合作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演繹了幾段文化誤讀與幾段不算是皆大歡喜的跨族裔羅曼史。

楊景翔強調,他想呈現的不是寫實的扮演,而是情境的虛擬,飾演大閘蟹的演員演出的是被迫進口的處境,勾勒出輪廓,接下來,由觀眾跟著劇情流動慢慢畫出角色全貌。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4月號「即將上場」〈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 《Holy Crab!異鄉記》 移民社會的異文化狂想〉;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