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把技术变成艺术的实验 专访编舞家周书毅谈开幕演出《走过,许多时间》

编舞家周书毅编创国家戏剧院重新开幕演出《走过,许多时间》,结合现代乐队、芭蕾舞者与现代舞者、京剧演员与声乐家,以复杂的舞台伸降变化, (张震洲 摄)
AAA
微博 微信 复制网址

三月三日下午,进行卅年整修工程休馆八个月的国家戏剧院,正式宣告重新开幕。开幕演出邀请编舞家周书毅编创《走过,许多时间》,以复杂的舞台伸降变化,展示舞台的全新肌理。

三月三日下午,进行卅年整修工程休馆八个月的国家戏剧院,正式宣告重新开幕。开幕演出邀请编舞家周书毅编创《走过,许多时间》Retime,结合现代乐队、芭蕾舞者与现代舞者、京剧演员与声乐家,以复杂的舞台伸降变化,展示舞台的全新肌理,作为首度使用这个升级版的巨型机器的艺术家,周书毅说:「这不是一个作品,是一个心态上的创作,一个实验,我想跟同世代的艺术家分享一个可能性:Open。」

「我以同年龄的状态观看剧院,不能往后退,得往前走,於是找了同世代的艺术家们合作,丢出我们的期望。创作起点很单纯,也最困难,逼死我自己。」

这是周书毅继二○一四年《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人》后,首度以编舞家身分参与的「实验」,集合跨领域皆卅初岁数的艺术家们合作。

「逼死自己」的原因在於学习「他者」知识体系与沟通语言的过程,「与新领域的合作,困难是该读的东西读不完,好难,读到我吐血。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理解别人的真功夫也只是表面,一个新领域的知识,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

但也因跨领域的语言学习,使艺术家扩展了感知能力。在《走过,许多时间》中,与其说编舞,他也自陈他的角色更近似舞台设计,「我跟剧院这个新的身体工作,这个身体现在具备了很大的弹性与可能,希望能让它进一步学会新的步伐。」

馆方原属意邀演《看得见的城市,看不见的人》片段为戏剧院启幕,但对周书毅而言,新开幕最大的课题之一便是学习如何操作这个巨型机器的加强版关节,於是提议另编演出,「我想回应开幕后,这个崭新剧院对未来的期望。」

他直接面对增加了许多新关节、骨头、强化的辅助器的戏剧院,与德国工程顾问、舞台、灯光组技术人员开会讨论,藉由技术人员的回馈进行这次实验,「我有时听他们的描述曾执行过的演出技术,会觉得听见一个幻境,我过去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是一场把技术变成艺术的实验。」

演出升降调度复杂,升降、旋转舞台全用上,上下起伏的灯杆流畅地制造出时光之流的视觉奇观,京剧小天后黄宇琳、声乐家陈敬尧、王榆钧与时间乐队、芭蕾与现代舞者并置穿梭在巨型的时间机器中,企图传达各领域的「精神」。

可惜的是,受限於演出长度,每位演出者的时间短暂,并不足以构成一个脚色,而是试图交织时间,看单一个体「功夫」的传承,周书毅说:「除了场馆reopen,我希望自己也reopen。我们都去面对自己的真功夫是什么,我们看演出会哭会笑会被感动,都是源於表演者的生命力,或者,真功夫。能站上舞台,势必经过长时间磨练,我希望这个实验可以呈现这些。」

他将空间作为时间轴推进,拥抱从未拥抱过的艺术形态,实验跨出同温层对话的可能,「希望大家丢出一个期许,而不是感动,而关乎创作思维。我跟惠美总监说,我真的很希望能够邀国光剧团、邀爱乐,把这些在自己领域的佼佼者邀来,很多佼佼者可能没有很多机会可以跨出自己领域,我希望能分享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给大家,就算他们觉得这是失败的,也没关系。这是我给自己的挑战,也是我送给剧院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