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竹篱笆内的如烟往事
每年在世贸举办的国际书展结束后,我总会和三五同业,到现在位於庄敬路的「小凯悦」小小庆功一番。说那是「小凯悦」,您可别以为它是五星级豪华的大饭店,说穿了只是个小面馆。家常的卤味、手杆的面条、点盘少了鸡丝和拉皮的芝麻酱小黄瓜,配上清蒸螃蟹,再来碗美其名的「四宝汤」XX番茄、青菜、豆腐、蛋花、洒些青葱、麻油。和正统的馆子里比,显得南腔北调、丢三落四的几样小菜,却让这家店从以往四四南村中的面摊起家,到现在门庭若市,博得了「小凯悦」的浑号。其实这样的一桌「物资缺乏」与「龙蛇混杂」,正是眷村菜的神髓之一,也反映了当年竹篱笆内的生活点滴。
眷村,这个曾经在台湾落脚、筑梦、生根,如今却模糊、消失的历史痕迹,难道只存在人们味蕾的感官记忆之中吗?答案当然不是,早期在文学、电影、甚至电视中,我们都不难见到它的影子,从〈长干行〉、〈斫〉、〈小毕的故事〉到《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竹篱笆外的春天》、《搭错车》,《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业已逐渐融合在这片土地上,在福尔摩沙的兼容并蓄之中,成为华语区另一种独特的台湾在地文化映照。本月我们将趁著赖声川与王伟忠合作的舞台剧《宝岛一村》上演之际,带著读者一起略览当年的
《PAR表演艺术》 第192期 / 2008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