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分类 | 专题报导 Feature/剧场交流
当先锋遇到前卫 高行健与台湾剧场的对话
高行健?当代颇富国际盛名的中国剧作家,在大陆被视?西方现代主义及先锋派戏剧的代表。一九八二年他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大陆引发了实验剧场运动,次年《车站》被禁演,他本人成?「?除精神?染运动」的主要批判对象。一九八五年他的《野人》上演再度引起争论,八九年应邀往访欧洲,天安门事件后定居巴黎,从事写作与绘画。作品已被译?多国语文,并在瑞典、德国、美国、南斯拉夫和香港的一些剧团上演。
去年九月,他执导近作《对话与反诘》在维也纳首演,今年一月,法国巴候剧院将演出他的新作《生死界》。高行健和台湾的接触始於《联合文学》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给我老爷买鱼竿》、联经出版的长篇小说《灵山》。他的剧作《车站》、《彼岸》也分别在联合报副刊及联合文学发表过。大前年陈玲玲指导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在国立艺术馆演出《彼岸》,去年十月十六日起,果陀剧场的导演梁志民以《绝对信号》作?台北火车站演艺厅的?用演出,改名?《火车起站》,并邀请高行健访台三周。本刊在高氏访台期间邀集了几位戏剧学者、剧场工作者、及曾执导高行健剧作的陈玲玲、梁志民,在充满后现代气息的地下餐?店「发条橘子」,展开一场对话。大陆的「先锋」派,和台湾的「前卫」,本是avant-garde的同词异译,但在两岸的指涉对象与发展路向互有异同。高行健的戏剧重视剧场性,将民间游艺、说唱、戏曲同西方的实验剧熔於一炉,要求语言和表演间的张力,形成富含哲理的独特面貌,且不断在作新的尝试。而台湾的剧场运动则在经历政治议题和演出形式的开发后,有了更多元的发展。这次对谈中,高行健对於自己的创作路程,有颇?精要的自剖,对台湾剧场的现状,也提供了敏锐的见解。两岸的现代戏剧,第一次有了这样深入而公开的对话。
《PAR表演艺术》 第5期 / 1993年0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