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上场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夜长梦多:异境重返之求生计画》 人权园区沉浸式展演 重历台湾的过往年月
黑眼睛跨剧团创团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长梦多:异境重返之求生计画》发想自义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诗剧《夜长梦多》,鸿鸿以沉浸式剧场为主轴,邀请三位新生代导演创作三段横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题材的异境故事,并邀VR团队参与制作,每场不到廿位观众将被分组体验不同的感官情境。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 以跨越说尽孤独 以黑洞映照自身
由新加坡剧作家邹文森创作的《上身不由己》,主角「强」拥有多重身分,看似在任何情境都能自在转换,却也呈现许多内在矛盾与冲突,透过他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也照见现代人内心最深处的孤独无解。导演林唐聿保留原剧的时空设定,呈现星国的「多声道」文化,希望藉由新加坡的现况,刺激观众看完戏后的反思。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姚淑芬新作 将独旅新疆经验入舞 《尘漠的凝视》 探问自己真实的存在
旅行成瘾的编舞家姚淑芬,新作《尘漠的凝视》将过往独旅新疆的经验编织成舞,刻意抽离舞蹈动作,以「行走」为核心,四位演出者在铺满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层层布幕与多层影像空间之中,虚拟/现实、想像/真实、城市/荒野的交叠与错过,姚淑芬想探问的是:「真实的存在是什么呢?」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即时互动多媒体剧场《追》 藉科技让表演自由 追寻自我的永恒课题
继二○一五的《路》之后,白鹭鸶基金会董事长陈郁秀持续跨界的艺术追求,将与一票明星创作者推出全新创作《追》。《追》的实验精神来自於艺术与科技的交会,透过悬吊装置、感应装置结合光学感测、VR定位感应等动态捕捉技术,舞者更自由地展现;演出以〈寻〉、〈迷〉、〈殉〉三段故事建构,看似各自独立,实则串起对当代社会的观察,探讨该往何处去、该如何自处等生存本质大哉问。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红红夫人的异想世界X奇彻斯特诗篇」 四分之一世纪的累积 蜕变、进化、无设限
「红红夫人异想世界—奇彻斯特诗篇」音乐会,为台北室内合唱团在经历一连串蜕变及升华后的初试啼声,累积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能量,试图在音乐中再次破茧而出。从本场的曲目来看,充满了对於大自然的崇敬,宇宙的探索,未来的想像,过往的缅怀,也正是艺术总监陈云红的生命哲学。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号
2018利泽偶聚祭 与偶相伴 来趟艺术村的轻旅行
由无独有偶工作室剧团在利泽国际偶戏艺术村所举办的利泽偶聚祭,将在十一月中的周末连续举行三天,这次仍邀请国内外精采偶戏演出,还有艺术对谈,以及延伸到利泽老街的艺术家市集、魔幻箱剧场等。秋高气爽的时节,来趟轻旅行,与偶散步看戏,惬意又自在。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阮剧团与李铭宸《再约》 热炒店里的浮世场景 无路可出的人生片段
由阮剧团制作、李铭宸执导的《再约》,是阮剧团第三届「剧本农场」计画的作品之一,描绘在热炒店一隅,一群约了聚会的同学、同事,那些如同万年连续剧情节的过往,以及看似要解决却什么都无法解决的现在。李铭宸将以四面式舞台,呈现这个上下场繁多、看似流动不止,却无路可出的浮世场景。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果陀剧场《悲悯次神的儿女》 充满声音的寂静 不发声亦能相守
果陀剧场新作《悲悯次神的儿女》由资深剧场导演杨世彭执导,屈中恒与王晓书主演,这个曾为听障女演员麦特琳夺得奥斯卡影后的剧本,描述听障人与健听人之间的磨合过程与爱情故事,杨世彭将以写意舞台让男主角的回忆流转其中,且在视觉部分表现澎湃丰富的静谧与喧嚣的简约。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计程车―於是改搭Uber》 最亲密的陌生人 密闭空间里的四城故事
台南人剧团导演廖若涵从搭乘计程车与司机聊天的丰富经验出发,与编剧王健任以集体编创形式,发展出新作《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计程车—於是改搭Uber》,将述说发生在台北市、雅加达、胡志明市和新加坡的四段计程车故事。而在剧场中如何让故事完满串接,叙事视角从一辆车,跳上另一辆车,让故事在路上流转徘徊,是此次制作的最大挑战。
PAR / 第310期 / 2018年10月号
以身体为触媒 意义各自解读 古名伸《夷希微的凝视》 重探舞蹈本质
「其实夷希微这个题目,就是没有题目的意思!」古名伸笑著说。台湾接触即兴与即兴舞蹈的资深能手古舞团,今年成立廿五周年,即将在十一月推出新制作《夷希微的凝视》:上半场《夷希微的凝视》是艺术总监古名伸的新作,下半场是由全体团员与现场乐手即兴的《乱码2018》,由编创与即兴两个切面,映照出古舞团长期以来对舞蹈的思考与累积。